卷上——脾胃胜衰论
原文: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叔和云∶多食亦肌虚,此之谓也。
译文:胃气旺盛的人,消化功能好,多食而不会损伤脾胃,过了吃饭的时间也不感觉饥饿。脾胃功能都很旺盛,就能多进饮食,身体健壮肌肉发达结实。脾胃俱虛的人,吃饭量少而且身体瘦弱。有的人饮食很少反而身体肥胖,虽然身体肥胖而四肢活动没有力量。这种人脾气壅实,痰湿内盛所致。还有一种人,饮食量大而身体反而瘦,是由于胃火内炽,淌谷善饥的原因,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肌肉失于濡养,所以,身体瘦削,常有食后感到困倦的情况。正如王叔和所说的“虽能多食,水谷精微常被胃火耗竭,不能营养肌肉,而肌肉亦消瘦。”都是一样的缘故。
原文: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
译文:饮食没有节制的人,就会发生胃病。胃病则消化不良,使谷气下流,下焦阴火得以离位上行,助长心火亢盛。淫火灼肺,表现为气短;淫火伤脾,就会表现神疲乏力;淫火伤胃腑,表现为身热,面赤而热,像炉火烘烤的一样。《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胃经的病。”胃既受病,饮食减退,脾就不能承受胃中水谷而行输散精气的作用,所以造成生化之源不足,脾气下陷,阴火上僭的病机。脾为孤脏,不独主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故脾为死阴。那些不按照自然规律调节生活而饮食没有节制的人,都能使脾胃受损,生化之源不足而生病。形体因疲劳过度,肌肉能量消耗过多,脾虽输送饮食精微物质仍不能补偿其消耗量,故见神疲乏力,嗜卧,手足软散无力,大便溏泻等症状。这些病证都是因为脾阳亏虚,不能助胃以行津液。胃不能独输津液,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所以脾病而胃亦同时受病了。
原文: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云,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若用辛甘之药滋胃,当升当浮,使生长之气旺。言其汗者,非正发汗也,为助阳也。
译文:凡是脾胃虚弱的人,都是因为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中阳气不足,好像一年四季中春夏时令不能正常运行阳气不能生长万物一样,由于阳气虚弱而累及阴精的化生不足,五脏得不到水谷精微物质的营养,所以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活动。脾病,阳气久虚进而损及肾阳,脾属太阴,肾属少阴,二阴相加,阴气重叠,阴寒独盛。脾土下克肾水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肾阳亏损太甚,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肾阳虚。“肾主骨生髓”,肾脏精气又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和生化,肾虚不能生髓,导致骨髓不足而发生膝胫厥冷而乏困无力,两足不能立地,成为“骨蚀”,这就是阴盛阳虚之证。大法中说:治疗应用甘辛温阳之品以助发汗,不能用苦寒攻下以损阳,如果使用辛甘的药物如参、芪、姜、桂等药来滋养胃气,升散脾阳,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使下行于肾的阴寒消散。上述“汗之则愈”,不是指用麻黄汤直接发汗,而是通过升阳益气,使脾胃机能旺盛,营卫和畅,自然漐漐(读zhi上部执字下部水字)汗出。
原文:夫胃病其脉缓,脾病其脉迟,且其人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若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此阳气衰弱,不能生发,不当于五脏中用药法治之,当从《脏气法时论》中升降浮沉补泻法用药耳。
365建站译文:胃病出现脉缓,脾病出现脉迟,并且病人感到用手按压当脐的腹肌跳动、坚硬没有痛感。如果阴火侵袭脾胃,脉象由迟缓变为洪缓,更见身热、心烦等证,这是脾胃阳虚不能生化,水谷精气下流,阴火上升。不应该从五脏用药施治,应从《素问·脏气法时论》中的升、降、浮、沉、补、泻的用药法进行治疗。
原文:如脉缓,病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或大便泄泻,此湿胜,从平胃散。若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或大便泄泻,或皮毛枯槁,发脱落,从黄芪建中汤。脉虚而血弱,于四物汤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显证中加之。或真气虚弱,及气短脉弱,从四君子汤。或渴,或小便闭涩,赤黄多少,从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药中。以上五药,当于本证中随所兼见证加减。假令表虚自汗,春夏,加黄芪;秋冬,加桂。不转者,勿加。虽气不转,而脾胃中气不和者,勿去,但加浓朴以破滞气,然亦不可多用,于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闷,此非腹胀,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
译文:如脉象出现迟缓,证见倦怠、嗜卧、四肢乏力,或大便溏泻,这是湿邪困阻脾胃、运化失司所致,当用平胃散治疗。如脉象见弦脉,中气虛弱,自汗、手足心热,有的大便泄泻,有的皮肤、毛发不润泽,头发脱落,都是津液精血枯竭的缘故,应用黄芪建中汤治疗。如果脉虚弱无力而呈现血虚现象的,应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一味或两味与主病相对应的药物治疗。或真气虚弱,出现气短懒言,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应用四君子汤治疗。如果出现口渴,或小便不利,或小便黄、或赤、或多、或少,应用五苓散去桂枝,加入与本病证相对应的一味或二味药物,以渗湿利水,补脾胃,升阳气。以上所举的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等五个方药,都应在饮食伤胃、劳倦伤脾,阳气下陷、阴火上升所表现的主证中,随所兼见的上述各种症状斟酌加减。
假若肌表空疏,腠理不密,汗出不止的,发生在春夏两季的加生黄芪以固表止汗;发生在秋冬两季的加桂枝以宣通卫阳,祛风散寒,和营止汗。
如果出现腹内有拘紧感,脉见弦脉的加防风以解痉,腹中拘急痉挛太甚,加甘草以补中缓急解痉止痛。如果腹痛较急,感觉肠腔狭窄,肠内气体不能流通,或见气息短促的,也可以加甘草以补中益气;如果腹内胀满,肠管不能蠕动,没有肠鸣音和矢气排出的,不能加甘草以缓中。虽然肠中气体不流通,是因脾胃中气不和所致,呈现腹满而不矢气,不要去掉甘草,因甘草又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使气体流通而矢气。但是应加厚朴于方内以行滞散气,使脾胃健运而满自消,厚朴亦不可多用,只须加入甘草用量的五分之一的厚朴就可以了。如果腹中胀满不舒像重物压迫腹部一样的感觉,此种感觉并非腹胀,乃是气散不收的缘故,故加白芍苦酸以收敛散漫的脾气。
原文:如肺气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参、白芍药。中焦用白芍药,则脾中升阳,使肝胆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狭及缩急者,去之,及诸酸涩药亦不可用。
译文:如果肺气虚弱,气短气促,或少力不足以息,应加人参以补肺气,白芍以敛脾气。中焦脾胃病加白芍,以柔肝安脾,使肝气平,疏泄调畅,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肝胆之淫气就不会横克脾土。如果腹中气体不流通,拘急紧缩疼痛,宜去白芍之酸敛,以及其它酸涩之药也不得用。
原文:腹中痛者,加甘草、白芍药,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腹痛兼发热,加黄芩;恶寒或腹中觉寒,加桂。
译文:腹中疼痛者加甘草,白芍,脾胃味甘,甘草之甘入脾以缓急,脾与天干中的己相合,肝胆其味属酸,白芍苦酸以抑肝胆横逆之气,肝胆与甲相合,肝胆之气平使脾气安定而腹痛自止,叫做“甲已化土”,这是张仲景治疗腹痛的良好方法。腹痛伴有发热的,加黄芩以清胃火,腹痛伴有恶寒或腹内有冷感的现象,是脾阳不足的虚寒证,加肉桂以温补脾阳,温阳散寒止痛。
原文:怠惰嗜卧,有湿,胃虚不能食,或沉困,或泄泻,加苍术;自汗,加白术。
译文:神疲乏力,懒惰嗜卧是湿困脾阳,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不能食或四肢倦怠无力,或泄泻,加苍术以燥湿运脾。如兼有表虛自汗,加白术以补气健脾燥湿。
原文:小便不利,加茯苓,渴亦加之。
译文: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淡渗以利尿。口渴的也加茯苓。
原文: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黄连;心烦乱亦加之。
译文:中气虚弱者加白茯苓、人参补中益气,湿邪困脾,脾阳被遏,证见脘腹胀满,小便短少加赤茯苓,缩砂仁以渗湿醒脾。如果脾气恢复,但腹胀仍不能转运排气,且兼有发热的加少量黄连以治之。心烦意乱的亦加黄连以清火除烦。
原文: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闭塞不通,加炒黄柏、知母。
译文:小便短少者,加猪苓、泽泻以利水渗湿。如果汗多,津液从汗孔排出,因而小便短少,不要再加猪苓、泽泻利小便以劫其津液,待汗止以后,津液还于胃中,经脾上输于肺,肺气的不断肃降,使上焦的水液不断下输于膀胱,从而保持小便的通利。口不渴,而见小便闭塞不通的现象,是湿热蕴阻下焦,加炒黄柏、知母以清热利湿。
原文: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
译文:小便赤涩不畅加炒滑石以清热利水。小便淋沥涩痛,湿热互结,加泽泻以渗湿利水。凡用五苓散治疗口渴,而小便不利,而没有恶寒的现象就不要用桂枝。
原文: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证,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
译文:口不渴,小便自利,甚至妄见妄闻是热邪随太阳经入里,与瘀血互结,是蓄血之证,用炒黄柏,知母,以清除肾中的燥热。
原文: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一散中加木通亦可。心脏热者,用钱氏方中导赤散。
译文:尿道不通利而涩痛者加泽泻、炒滑石以泄膀胱湿热。若没有疼痛,只有尿道不通利的现象,用六一散加木通利尿亦可。心火下移小肠引起尿赤,尿短,口舌糜烂,用钱乙的导赤散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原文: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滞,加青皮一、橘皮三。
译文:脘腹胀满,或只觉腹胀而不满的加厚朴行滞燥湿,行气化滞。脘腹气滞而不畅通的加橘皮以行气调中。脘腹痞满,胁肋胀痛加橘皮三倍、青皮一倍以疏肝理气,消积化滞。
原文: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芪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更加甘草一半。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译文:呼吸短促,小便通利,是肺气虚弱,用四君子汤去茯苓之渗利,加黄芪以补气。如腹中胀满,气不流通,上不嗳气,下不矢气,四君子汤加甘草用量一倍半。
原文: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
译文:腹内刺痛,或周身肌肉刺痛,或者腹中急迫,欲行大便而不舒畅,或欲解又解不出来的都是血虚的征象。血虚多有腹痛急迫的现象;或血气虚弱而引起的目睛胀痛的,都可加当归身以滋血液。
原文:头痛者,加川芎;苦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加熟地黄。
译文:头痛加川芎以止痛;如果头痛比较厉害,是足少阴经血虚感寒所引起,加细辛辛散温通,散寒止痛。头发脱落,脐下疼痛者,加熟地以滋阴补血。
原文:予平昔调理脾胃虚弱,于此五药中加减,如五脏证中互显一二证,各对证加药,无不验,然终不能使人完复,后或有因而再至者,亦由督、任、冲三脉为邪,皆胃气虚弱之所致也。法虽根据证加减,执方料病,不根据《素问》法度耳,是以检讨《素问》《难经》及《黄帝针经》中说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六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盖脾胃不足,不同余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
译文:我以往调理脾胃虚弱是以平胃散、黄芪建中汤、四物汤、四君子汤、五苓散等这五个方药来加减变化,例如心、肝、脾、肺、肾五脏相互之间,出现一个或两个主要症状,根据此症选择以上五个方药中其中一方为基础对症加药治疗,没有不灵验的。但是,虽使主病有所减轻却不能使人完全恢复健康,以后或因饮食、寒热失调,疲劳过度,或者因忿怒忧恐等“七情”所伤而病再度复发,也有由于督脉、任脉和任脉受邪而病的,都是胃气虚弱的缘故。虽然治疗方法依照主证加减用药,仅执一方来治病,不依《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论述的治疗原则,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所以研究《素问》、《难经》、《灵枢经》中有关对脾胃虚弱的论述,脾胃不足的产生根源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治疗脾胃虚弱应该从培补脾胃之中元气不足为主,根据肝、心、肺、肾四脏的兼证,参考升、降、浮、沉的治疗法则,用药应该适应四时的升、降、浮、沉法。脾为孤脏,脾气行于四脏,寄旺于四季之末十八日,故无定体。脾胃元气不足,反映在心、肝、肺、肾四脏的病机中。所以,治疗四脏的有余不足之证,或用补法,或用泻法,或用升浮药,或用沉降之药,必须有助于脾胃的方药为宜。
原文:经云∶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之也。至而不至者,谓从后来者为虚邪,心与小肠来乘脾胃也。脾胃脉中见浮大而弦,其病或烦躁闷乱,或四肢发热,或口干舌干咽干。盖心主火,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胃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饮食不节,劳役所伤,以致脾胃虚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干咽干也。病患自以为渴,医者治以五苓散,谓止渴燥,而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至危亡。
译文:《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说:时令已至而气候未到,如春应温而不温,夏应热而不热,秋应凉而不凉,冬应寒而不寒的,就叫“不及”。不及则己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受病,它自己也受着所不胜之气的迫害。应至之气该至而不至的,认为是母来乘子的意思,如肾水不及,心与小肠的火妄行,不但所侮所胜的肾水,而且侵害其所生的脾胃受病。右关脾胃脉表现为浮大而弦,证见烦躁,胸中闷乱,四肢发热,口干,舌干,咽干等症。原因是心与小肠的火热之邪欺凌脾胃,使湿热相合,所以烦躁闷乱也,人体的四肢,是脾胃所主,脾胃受心与小肠火热的侵害,故见四肢发热的现象。饮食没有节制,疲劳过度伤害了脾胃,以致脾胃虚弱,阴火灼伤精血而生病。主要表现为津液不行,唾液缺乏,口腔及咽喉干燥。病人自觉口渴,见此症医生若用五苓散以止渴,服药后反而加重了口渴咽燥,是因为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桂枝辛燥,更能损害津液致使病情加重。
原文:经云∶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以其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则肺金受邪,金虚则以酸补之,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译文:《难经》中说:虚则补其母,是因“母能令子虚”,故“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应当在清理心与小肠之火的基础上,以补脾胃的根本。当用人参、黄芪、炙甘草等甘温之药为主,以黄连、知母、黄柏等苦寒之药为辅,用白芍、五味子等酸味之药为佐。因为心气苦于散漫,故食酸药以收敛。如果心火旺盛,必然肺阴被灼,肺气虚,也应当用酸药如五味子以收敛肺气,配用甘温如人参、黄芪、炙草和甘寒如麦冬之类,于补益脾胃药中泻其心火的亢盛,这就是治疗脾胃病的根本。
原文:所胜妄行者,言心火旺能令母实,母者,肝木也,肝木旺则挟火势,无所畏惧而妄行也,故脾胃先受之。或身体沉重,走疰疼痛,盖湿热相搏,而风热郁而不得伸,附着于有形也。或多怒者,风热下陷于地中也。或目病而生内障者,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脉,脉者,血之腑也,或云心主血,又云肝主血,肝之窍开于目也。或妄见妄闻,起妄心,夜梦亡人,四肢满闭,转筋,皆肝木火盛而为邪也。或生痿,或生痹,或生厥,或中风,或生恶疮,或作肾痿,或为上热下寒,为邪不一,皆风热不得升长,而木火遏于有形中也。
译文:所胜妄行的,是说肾水不及,不能制约心火,因而心火偏旺,势必助长肝木,而使肝气郁实。肝气郁实,遂挟心火之亢无所畏惧而妄行。木火横克,首先脾胃受病。因肝胜克脾,脾的机能运化失职,不能助胃以行津液而湿困身重,湿流关节,走注疼痛。因为心火与脾湿相搏,肝气不得条达,肝风心火又扰乱了血脉。或肝火抑郁下焦不能升发而易怒,或肝火逆冲于目而发生目视障碍。是因脾生血统血,胃主血,心主血脉,脉又为血之腑。或说心主血,又说肝主血,肝在窍为目。血分受肝风心火的扰乱,侵犯神志,出现幻觉、幻视、幻听,夜间常梦见已死的人,四肢胀满酸楚,腓肠肌痉挛,都是木火太盛,脾胃受侵而发病。有的人患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痿证;有的人患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胀灼热的痹证;有的人患猝然气逆昏仆而痉厥;有的人患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中风;有的人发生痈疽恶疮;有的人患下肢瘫痪的骨痿;有的人患有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症状,以上这些症状虽然各不相同,都是由于心火亢盛、肝气郁实之邪交阻于有形的血脉之中,治法当用泻心火、疏肝气,使附于血分的风热升发而解,这就是“实则泻其子”的意思。
原文:所生受病者,言肺受土火木之邪,而清肃之气伤。或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诸气,五脏之气皆不足,而阳道不行也。或咳嗽寒热者,湿热乘其内也。
译文:所生受病的,是脾胃虚弱,母病累及其子肺脏亦可受病。肺脏所病,使肝木妄行反侮其所胜的肺金,心又侵侮其所不胜的肺金,这就是肺受脾土、肝木、心火三方面病邪的伤害。肺以清肃下降为正常生理活动,如果肺气受伤,脾不能助,心火熏灼,肝木及侮,就会造成肺气不能清肃下行,痰火上壅,表现为胸满、喘促、短气、咳逆等症。肺主气而司呼吸,心火刑金,肺不清肃,因而五脏赖肺以供给的天气不足,卫外的阳道不能畅行,抵抗外邪的能力下降,心脾之间所产生的湿热病又蕴结于内,使体内外受邪相合,所以发生恶寒、发热和咳嗽等。
原文:所不胜乘之者,水乘木之妄行而反来侮土,故肾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为嗽、为涕、为嚏,为水出鼻也。一说,下元土盛克水,致督、任、冲三脉盛,火旺煎熬,令水沸腾,而乘脾肺,故痰涎唾出于口也。下行为阴汗,为外肾冷,为足不任身,为脚下隐痛。或水附木势而上为眼涩,为眵,为冷泪,此皆由肺金之虚而寡于畏也。
译文:所不胜的欺凌,使脾土不足,不能制约肾水的妄行,而妄行的肾水反挟所生的肝木上升之势侵侮脾土。肾主水,主津液,肾水挟肝气上侵,入心为汗,入肝为泣,入脾为涎,入肺为痰、咳嗽,浊涕、喷嚏、鼻流清涕等。还有一种说法,下元肾火偏旺,火助土以制约肾水,督、任、冲三脉都起于下焦“会阴”部,阴火煎熬于肾,肾水随督,任、冲三脉升腾上侵于脾、肺,浸于脾、涎唾出于口;侵入肺,痰嗽出于喉;下行自入于肾,表现阴囊出汗,睾丸冰冷,两足痿软无力不能支持身躯,脚下隐隐作痛等症状。肾水附于木势而上症见眼涩,分泌物多,或为冷泪,都是由于肺气虚弱,而使所不胜的肝气寡于畏惧而妄行的病变。
原文: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是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九窍不通。诸阳气根于阴血中,阴血受火邪则阴盛,阴盛则上乘阳分,而阳道不行,无生发升腾之气也。夫阳气走空窍者也,阴气附形质者也,如阴气附于土,阳气升于天,则各安其分也。
译文:凡是脾胃虚弱的都表现为血病。因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泉。如果脾胃阳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便有余而上升,所以九窍不得通利,这是气血不足不能上奉于九窍的原因。诸阳之气皆依存于阴血之中,阴血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持续地得到补充。阴火旺盛则耗伤阴血,阳气失去阴血的依存飘浮无定而无所归,脾胃阳气不足,谷气下流,阴火更伤脾胃,使上焦心肺的阳道不行,脾精不能充分输布,四肢百脉得不到水谷精微物质的濡养,就失去了生发升腾的活力。脾胃阳气输布于心肺,能使五色分明,声音洪亮,是清阳之气上走空窍的缘故。阴气附存于形体,如阴气依附于中焦(土)脾胃,脾胃化生阴精,阴精上奉,随着阳气上升资生于上焦心肺,各自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原文: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温药者,非独用也;复有甘苦大寒之剂,亦非独用也。以火、酒二制为之使,引苦甘寒药至顶,而复入于肾肝之下,此所谓升降浮沉之道,自耦而奇,奇而至耦者也。(阳分奇,阴分偶。)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上出于阴分,末用辛甘温药接其升药,使大发散于阳分,而令走九窍也。
译文:当今在所创用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的方药中,有辛甘温性味的如人参、黄芪、炙甘草、苍术、羌活、升麻、柴胡等药物,不是单独来使用的,有甘苦大寒性味的如石膏、黄芩、黄连等味药物,也不是单独应用的。黄芩、黄连两味药物要用酒来制,以制其过于苦寒,引方中药性上行至于脑,又下行至于肝肾。这就是药物升降浮沉的用药法则。从阴的偶方到阳的奇方,从阳的奇方至阴的偶方,寓泻阴火于升发阳气之中;同时也要注重风药如升麻、柴胡的升浮,促使肝胆郁抑之气得以调畅,像寒冬之后有阳春万木欣欣向荣一样。最后运用人参、黄芪、炙甘草之甘温于升浮药内,使阴火发散于阳分,而行运气血,通利九窍。
原文:经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且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溢于肺,食入则昏冒欲睡,得卧则食在一边,气暂得舒,是知升发之气不行者此也。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译文:《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说:谷食入胃后,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输散到肝脏,滋养全身的筋络。谷食入于胃后,所化生水谷精微的另一部分,注入心中,输送到血脉中去,百脉的精气,流入大的经脉,朝会于肺脏后,再输送到皮毛。皮毛与经脉的气血会合,仍还流入于脉。因为饮食入于胃后,先由脾将其精微输送到心肺所主的上焦阳道,而且阳气升浮,浮则使卫外的阳气布散于皮毛。升则使轻清的阳气上达到头顶,而九窍自然通利。如果饮食不能节制,损伤了胃气,食物不能消化,就不能将精微散布到肝,汇归于心,充溢于肺。食物入胃不能消化,停滞于胃中,就反映头昏眼花、疲乏倦卧欲睡的现象。睡眠时,食物停留在胃的一边,嗳气暂时舒畅一些,所以知道是食物停滞胃中,胃消化机能障碍,升发之气不行的缘故。《素问·经脉别论篇》又说:水谷饮食入于胃中,散布精气于脾,通过脾气布散水精的作用,再上输到肺。
原文:病患饮入胃,遽觉至脐下,便欲小便,由精气不输于脾,不归于肺,则心火上攻,使口燥咽干,是阴气大盛,其理甚易知也。况脾胃病则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乃脾胃虚,无是则非也,亦可作明辨矣。
译文:若病人水饮入胃,顿觉水下行到脐下便想小便,这是水谷的精气不能上输于脾,脾便不能输精于肺。津液不能上奉滋养,肺阴不足,心火上炎,致使口燥咽干,这是下焦阴火太旺,助长了心火的亢盛,这个道理是很容易了解的,况且脾胃有病,在当脐的腹肌上,用手按压觉此处跳动,跳动处坚硬而有痛感。若有这种症状说明脾胃已虚,如果没有这种症状就不是脾胃的虚证,故可在辨证时作为参考的依据。
原文:脾胃不足,是火不能生土,而反抗拒,此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
译文:脾胃元气不足,是母虚不能济子即火不能生土的缘故。脾胃不足,脾土不能制约肾水,肾水盛抗拒反侮脾土,这就是长夏湿胜的节气当至而不至,是为不及的病机。
原文:白术(君),人参(臣),甘草(佐),芍药(佐),黄连(使),黄 黄芪(臣),桑白皮(佐)。
译文:因此用白术为君药,人参为臣药,甘草为佐药共奏益脾胃中元气;肾水挟肝木之势上凌,故用芍药为佐助以制肝安脾;肺乃脾之子,脾胃虚则所生脏受病,以黄芪益肺气,以桑白皮为泄肺火;阴火独盛,所以用黄连为使以行经泻上凌的阴火,阴火下降,变食(蚀)气的壮气为生气的少火,则脾胃受益而元气资生。
原文: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及诸甘温药亦可。
译文:各种风药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柴胡、升麻、羌活,都是风药中能胜湿的;配合用于参、芪、术、草各种甘温药中,又是补益脾胃的。
原文:心火亢盛,乘于脾胃之位,亦至而不至,是为不及也。黄连(君),黄柏(臣),生地黄(臣),芍药(佐),石膏(佐),知母(佐),黄芩(佐),甘草(佐)。
译文:心火亢盛,母病及子,故心火恃凌脾土,这也是脾胃湿胜之气当至而不至是为不及的病理反映,用黄连为主药,黄柏、黄芩辅助主药,以泻亢盛的心火,用地黄、芍药滋阴安脾,佐以石膏、知母、甘草以清胃中火邪,脾胃元气自然恢复。
原文:肝木妄行,胸胁痛,口苦舌干,往来寒热而呕,多怒,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腹中急痛,此所不胜乘之也。
译文:肝木妄行,横克脾胃之土,就会出现胸胁胀痛,口苦、舌干、寒热往来而喜呕,心烦易怒,四肢部酸胀,小便淋沥不尽,大便燥结不通,腓肠肌痉挛,腹中痉挛疼痛等症,这都是脾所不胜而肝木妄行的表现。
原文:羌活(佐),防风(臣),升麻(使),柴胡(君),独活(佐),芍药(臣),甘草(臣),白术(佐),茯苓(佐),猪苓、泽泻(佐),肉桂(臣), 藁本、川芎、细辛、蔓荆子、白芷、石膏、黄柏(佐),知母、滑石。
译文:用柴胡疏肝利胆为主药,辅以防风、芍药、肉桂以制肝木妄行,佐以羌活、独活、泽泻、黄柏升清降浊。用升麻以升脾胃的阳气,为扶脾抑肝之法。下列猪苓、知母、滑石、白芷、蔓荆子、细辛、川芎、藁本等药,根据出现的其它症状以备加减。
原文: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皮毛不能御寒,精神少而渴,情惨惨而不乐,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是体有余而用不足也。
译文: 肺金受邪,是由于脾胃虚弱不能滋生肺金,肺虚,加上心火灼肺,肺受火邪的侵袭,所生受病。因此出现咳嗽、气短、上气喘息,皮肤不能抗御风寒,畏风怕冷,精神欠佳,疲乏嗜卧,口渴思饮,面色憔悴忧郁,都是阳气不足,阴火有余,也就是形体有余精神不足的表现,即所谓“形盛气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
原文:人参(君),白术(佐),白芍药(佐),橘皮(臣),青皮(以破滞气),黄芪(臣),桂枝(佐),桔梗(引用),桑白皮(佐),甘草(诸酸之药皆可),木香(佐),槟榔、五味子(佐,此三味除客气)。
译文:因此以人参为主,黄芪为辅以补益肺气,佐以白术、橘皮、木香补益脾胃,用桂枝发汗解表,与芍药合用,一收一散,最能调和营卫,桑白皮甘寒以泄肺火,五味子固敛肺阴,桔梗引诸药入肺,青皮疏肝破气。总之,肺气受病皆因脾胃虚弱,土不生金所致,故重在补中益气。
原文:肾水反来侮土,所胜者妄行也。作涎及清涕,唾多,溺多,而恶寒者是也。土火复之,及三脉为邪,则足不任身,足下痛,不能践地,骨之无力,喜睡,两丸冷,腹阴阴而痛,妄闻妄见,腰脊背胛皆痛。
译文:脾土是肾水的“所胜”,如果脾胃虚弱,肾水反侮所胜的脾胃,就会造成肾水妄行泛溢,恃强凌弱,侵犯脾土,出现流涎不止;侵犯肺脏,出现鼻流清涕,侵犯于肾,出现多唾、多尿、怕冷等症状,是土弱不能制水,水反欺凌于脾土的肾水妄行,真阳衰弱的病理特征。若因肾火偏旺,复乘脾土,煎熬冲、任二脉,二脉皆起于下焦,必然损伤肾精,出现肾亏骨痿之证,出现两足骨软无力,不能支撑身躯,脚跟痛不能立地,神疲乏力嗜卧,睾丸冷痛,腹中隐隐作痛,幻听、幻觉、腰脊、背胛部作痛,这是肾阳亏乏不能资助脾土,肾水上泛而反侮脾土的缘故。
原文:干姜(君),白术(臣),苍术(佐),附子(佐炮,少许),肉桂(佐去皮,少许),川乌头(臣),茯苓(佐),泽泻(使),猪苓(佐)。
译文:所以用干姜为主,白术为辅,以温煦脾阳,以川乌头为辅,以附子(炮制,量少许),肉桂为佐使以温肾壮阳,佐以苍术、茯苓、猪苓制水泛逆,泽泻导水下行。
原文: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灌溉四旁,营养气血者也。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主生化之源;足阳明为十二经之海,主经营之气,诸经皆禀之。言阳明,厥阴与何经相并而为病,酌中以用药,如权之在衡,在两则有在两之中,在斤则有在斤之中也。所以言此者,发明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毫厘之失,则灾害立生。假如时在长夏,于长夏之令中立方,谓正当主气衰而客气旺之时也,后之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名曰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译文:凡饮食纳人胃中,胃中阳气以腐熟消化食物,产生的精微物质一部分入于心中,且输送到血脉中去;另一部分经脾上输于肺,再经肺的宣降作用,充实于皮毛,流注丁百脉。脾受气于胃而灌溉于四肢,营养全身的气血。而今饮食不能节制而伤于胃,劳倦过度而伤于牌,脾胃虚弱则阴火上干而损害,发生大热之证。而应先在心以补脾之源,因脾土生于心火。若阴火上干,就要在补脾胃的同时兼泻阴火,才能使脾胃生化之源不受侵害。这就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的方法。而且脾胃之湿与阴火相会,气与火势不两立,壮火食气,故阳气日渐虚衰,阳气虚则不能上升,所以脾胃水谷之气下陷于肾与肝,这就是秋冬收藏之气而无春夏升发之气。春季阳气生发,夏季阳气升浮,在人体与肝和心相应,如果阳气虚就会出现阴气盛,故阳气就不能运行。经文中说,阳气依附于阴血之中,只有清泻阴火才能保存阳气,故用味薄的风药如柴胡等药来升发伸展脾胃之阳气,阴血也不会生病,阳气就有了生发的源泉。《大传》中说,推步历法要准确于一年开始的春正、春升、夏浮,是为了秋冬的沉降;秋冬的沉降,是为了春夏的升浮。升极而降,降极而升,它们的循环运动是没有端绪的,四时气候的正常变化而不错乱,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说,如果天不藏德、显露它的光明,那么日月就会没有光辉了,好像人体的孔窍受到了邪气的侵害一样,天气因而闭塞,天地因而昏暗,云雾弥漫而不能上升,则雨露就不能下降,上下不相交通,阴阳不和,生长的泉源不能灌灌万物的生命。在人体则是胃虚的缘故,胃虚阴火乘虚而侵害。因为脾由于劳倦所伤,劳累过度则伤害牌的元气,气耗而心火炽盛,血脉沸腾,而出现血病。如果阳气虚得不到治理,阴火就会独自炎上侵害于人体的孔窍,出现口干咽燥等证,阴火延烧周身的则出现身热等。应当用泻心火补脾胃的药物治疗,却反用了热药以燥脾胃,则是错上加错了。 足阳明胃是足太阴脾的刚脏,足太阴脾是足阳明胃的柔脏,故脾与胃相表里。如果饮食不节,就出现胃受伤而先病,脾得不到水谷营养物质的濡养而后病;劳倦则伤脾,脾受伤而先病,脾病不能为胃输送津液气血而后病。脾与胄所产生疾病的先后虽不--样,但受邪的病机都是一样的。胃为十二经脉之海,因为十二经脉都是通过脾经而接受来自胃中的津液气血,濡养全身。所以说足太阴牌经受胃的禀受,而行气血。脾胃俱虛,十二经脉受邪,不能只出现一经的病证。假若病人不能进食而肌肉消瘦,仍是脾脏的本脏病,若右侧关部的脉缓而软弱的,是脾的真脏脉出现。但脾病关部脉象兼有弦脉,或兼有四肢胀满不舒,小便淋沥,大便燥枯,腓肠肌痉挛等一或二证,这就是肝气郁滞横克脾胃的证候,应当扶脾以抑肝法,在健脾药中加入风药治疗,以泻肝益脾。若脾病本脏的脉象兼有洪大的脉,或兼有肌肤发热,烦躁胸中热,面色发红而不能进食,肌肉消瘦等一二证,这就是心火乘脾所发生的脾胃病,应当在补脾胃药中加入泻心火之药。若脾病本脏脉中兼有浮涩的脉,或出现气短、气逆、气喘咳嗽、痰涎壅盛、皮毛涩滞而无光泽等一或二证,这就是肺金受邪,是由于脾胃虚弱,土不生金所致。应当在升阳益胃汤中加泻肺补气的药物。如果脾病本脏脉中兼有沉细之脉,或兼见善恐呵欠等证,这是肾阳亏,不能资助脾土,而肾水上泛反侮脾土所产生的病证,应当在补牌胃药中加泻肾水及泻心火的药物治疗。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病情的发展有顺有逆,故治法有从治法和反治法,即逆病气而从正气,或从病气而逆正气。除四经反法法外,其余都是仿此,不用再解了。以下又说,惟有阳明经、厥阴经,不从标本论治,因为阳明纯阳,厥阴纯阴,此两者标本不相反,所以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是正治之法,故从乎中也。后世医家在注释经文时说,阳明在上,中见太阴,厥阴在上,中见少阳,我自己认为不是这样的,所谓的“中”,并不是中外的中,也不是上中下之中,应是不定之辞,根据病人临床的自觉症状,斟酌用药以治疗。以手足阳明经和厥阴经为中分之气,因为厥明为万物生化之源,其地支在卯时,时令是二月的春分,春分以前为阳,春分以后为阴;阳明为生杀之本,其地支在酉时,其时令在八月的秋分,秋分以前为寒水,秋分以后为燥火。所以用卯酉来比喻自然界规律变化,用春分、秋分以分别自然界的阴阳,中间还有水火的不同。总的来说,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的总领,为生化之源,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之海,是经脉营运的源头,因全身脏腑、经络、气血都禀受于胃,如此说明足阳明胃经、手蹶阴心包经与任何经邪相并而发病,就应斟酌用适合病情的药物给病人服用,就像用衡器称东西一样,在两就将秤锤放在两的星码之中,在斤就将秤锤放在斤的星码之中,所以要用此比喻来阐明脾胃病,不可按一种方法或一例案例去推求有效的治法。要人知道各种病症都是由脾胃衰弱而发生的。诊治时若有毫厘的差错,就会伤害人的身体,假如主时在长夏,治疗首先考虑长夏主时湿热之气衰弱而风火暑燥寒之邪气加临而受病时,当在此处方的基础上,在扶脾土的同时加入泻阴火的时令药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本方以柴胡为主药,分量独重,以升阳益气举陷,辅以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补脾胃佐以石膏、黄连、黄芩泻阴火;加羌活、升麻以助升阳之力。 以上药物切碎,每次服用三钱,水两盏,煎至一盏,去除药渣,人温热时服下。服药时间以早饭后,午饭前,隔日服药一次。服药时,要适当减少食量,适宜吃一些富于营养适合口味的食物。服药完毕之后,休息一二时辰,酒、面食及大料调和的食物要禁忌,恐怕这些食物有助湿热、更伤元气。也要忌饮冷水,忌食寒凉的瓜果和淡渗利尿的东西,这些寒凉性质的食物,阻遏阳气不能生旺起来。应该吃一些带温性、少脂肪的食物资助阳气。大概这种调治的方法和药物,都是为了升浮陷下的阳气。如果那些淡渗利尿的药物及食物有助阴损阳的作用,都需要大禁的。但是也有随着病情的缓急,权宜使用这些药物和食物的。如果发现肾经火旺以及督、任、冲三脉受邪偏盛,当用黄柏、知母二味药物,用黄酒洗毕后,用火炒加工而成,以清泻肾及三脉的火邪,至于分量多少,可在处方时斟酌使用。但黄柏、知母苦寒,不能久服,恐怕久服有助阴损阳的害处。小便赤涩者,是火邪蕴结膀胱,应该清利。大便燥结,是火结大肠,应该用导下通便的方法。这也是随证加减的权宜之法。大小便通利之后就不能用清利通便的方法,避免损伤胃气。由此虽然制定了禁忌饮食的法则,如果将可以食用的食物都禁用了,则胃气就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应当随着病情的需要,给予适合病情转归的营养食物以滋补胃气为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当前正值甲流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针对网友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总台记者今天专门采访了相关专家,一一进行解答。...
44岁蔡依林的时尚,总是让人忍不住多看一眼。无论是舞台上的魅力四射,还是生活中的随性自然,她总能用独特的搭配和造...
阳气虚 面色苍黄阳气虚,精神萎顿汗多时 懒言气短唇舌淡,肢厥形寒脉细迟 阴血虚 眩晕形瘦五心烦,盗汗颧红口燥干 肢麻...
输卵管结扎是常见的一种避孕方法,此后若有了生育需求,结扎的女性需要注意什么?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1、完善术前检查...
站群论坛 通络熄风汤治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配 方] 桑枝 ,忍冬藤 ,白芍 ,萆薢 ,秦艽 ,当归尾 ,蚕砂 ,稀莶草 ,薏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