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养生秘籍阁

神秘探索 【经方论坛】半夏泻心汤

发布日期:2025-01-16 10:08    点击次数:176

01

原文释义

(一)原文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难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伤寒论》第149条)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金匱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第10条)

(二)释义

 1.根据《伤寒论》原文,其病理过程可如下图所示:

 

图片

2. “心下”的位置包括什么脏腑?在人体什么部位?

根据现代解剖,“心下”,心脏的下面是胃和肝脏,而在古代的人体示意图中,“心下”的位置即是胃肠道。

 

图片

图片

从部位上讲,主要是下图所示的位置:

图片

3. “痞”的含义

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在《易经》的卦象上,有泰卦和否卦,泰卦是乾在下,坤在上,阳气向上升,阴气向下降,呈现天地交泰之象。若是乾上坤下,同样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而呈现否象。

图片

 

中医的“痞”,借鉴《易经》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症状名,指胀闷窒塞感。如“心下痞”。

2、证候名,即“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的一类证候。

3、病机,指气机阻塞不通,又称“气痞”。

4、体征,指腹部肿块,又称“痞块”。

《伤寒论》中对于“痞证”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

清泻热邪,散结消痞:大黄黄连泻心汤。

扶阳固表,泻热消痞:附子泻心汤。

清胃温脾,补虚消痞:中焦三泻心汤。

365站群VIP

温阳化气,利水消痞:五苓散。

和胃降逆,化痰消痞:旋复代赭汤。

涌吐痰实,宽胸消痞:瓜蒂散

攻逐水饮,开郁消痞:十枣汤

温中解表,降逆消痞:桂枝人参汤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和解少阳,开郁消痞:小柴胡汤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大柴胡汤。

02

方解方义

(一)方药组成

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黄连一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日三服。

(二)方剂解析

图片

 

诸药相合,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俾寒热去,脾胃健,中焦气机调畅,痞气自消。本方要求“去滓再煎”,意在使寒热药性和合,作用协调,并行不悖,而利于和解。

(二)相似方比较

半夏泻心汤为小柴胡汤改柴胡、生姜为黄连、干姜,由治少阳证,改为治疗“痞证”,而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仅桂枝与黄芩一味药之差,方剂功效即不同。

(三)思考

半夏泻心汤中黄连的用量随病症不同而有所差别,有研究显示,黄连在某些疾病的有效量较大。黄连、黄芩和干姜的比例也值得关注,通过三味药剂量的不同,来调节方子的寒热之性。总之,“泻心汤”实言其通,重通降、扶阳。

03

临床应用

(一)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二)现代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应用于急性胃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胃窦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小儿暑泻、小儿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高血压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律失常、妊娠恶阻、美尼尔氏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或肾功能衰竭等,辨证属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职者。

04

医案举例

(一)慢性胃炎

辛某,女性,37岁,小学教员,患腹胀,干呕,大便不畅已有3年。曾先后用香砂六君、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加味保和、理中、四君子汤等中药百余剂未效。于1979年8月25日来诊。病人自述脘腹胀满,朝缓暮急,干呕肠鸣,大便二日一行,先硬后溏,不吐酸,不胃痛,曾在当地医院初步诊断为“慢性胃炎”。查肝脾不大,胃脘有胀气,喜按,舌质淡暗、苔白腻、根稍黄,脉沉弦、尺脉较细无力。

辨其证为脾虚湿困,寒热中阻为患。处以半夏泻心汤原方:半夏9g,黄芩9g,干姜6g,党参9g,炙甘草6g,黄连3g,大枣4枚。服药3剂后,脘腹胀满明显好转,干呕大减,苔由白腻稍黄转为薄白,但舌质仍暗,宗原方加当归、赤芍各10g,香附、玫瑰花各12g,又服9剂,诸症皆除。(《金匮要略临床研究》第514页)

(二)腹泻

古某,男,50岁。病者脘痞满伴有肠鸣,腹泻已1年余。自述胃脘至脐以上痞满而胀痛,稍嗜寒凉食物则肠鸣下利,或稀薄软便,胸膈烦满,食纳减少,口苦,尿色淡黄。舌质偏红,苔薄黄而根部厚腻,脉缓而带弦。证属脾胃气虚,湿热壅滞,虚中夹实。当应和胃燥湿同治,虚实兼顾。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6g干姜6g,炙甘草6g,党参12g,枳实9g,广木香6g。嘱服3剂。

二诊:痞满胀感消失,肠鸣减利止,胃口好转,食量略增,腻苔退为薄润。嘱原方再进5剂。继则以健脾益胃法善后调理而痊愈。一年后随访,病未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7,(6):37]

(三)顽固性呕吐

包某,女,50岁。1979年1月18日因继发性青光眼行右眼球摘除术。术前因高血压,头眩晕而泛恶。术后恶心呕吐频作已3天,吐出黄绿水,饮食不能入,食则吐出,呃逆不已,脘腹闷胀,以手捶胸,苦楚难以名状,心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虽服降压药物,血压仍为160/120mmHg,舌苔淡黄厚腻,脉弦滑。诊为中气虚弱,水热互结于心下,肝胃不和,升降失调。治宜顾中气,和胃降逆,平调寒热,辛开苦降之剂,并停西药及禁食。

处方:法半夏15g,黄芩10g,干姜10g,潞党参20g,炙甘草4g,黄连6g,大枣5枚,厚朴12g,陈皮6g,竹茹10g,生姜3片。

服1剂药后呕吐已止,能进流食,但食后感胃胀痛,大便7日未行,口苦,脉舌同上。乃胃得和降,但少阳里热尚结。仍用上方加菖蒲6g,枳实10g。2剂。药后未再呕吐,食后胃脘微痛,口苦乏味,大便未行,小便频数,头昏少寐,脉舌同上。痞结已开,胃气已和,痰热未尽,肝阳不潜。宜清化痰热,养肝安神。以酸枣仁汤合温胆汤加芜蔚子、代赭石、黑芝麻、桑寄生。2剂。药后大便畅通,血压平稳,痊愈出院。[新医药学杂志,1979,(6):13]

(四)久咳

    赵某,男,56岁,机关干部,1992年10月20日初诊。咳嗽,咳吐大量白色黏痰2月余。伴纳差乏力,脘腹痞满,舌淡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阻于肺。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 15 g、干姜 6 g、黄芩 6 g、党参 12 g、炙甘草 6 g、陈皮 9 g、白芥子 6 g、莱菔子 10 g、川贝母 12 g。服3剂后,咳嗽减轻,继服15剂而愈。

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患者年老体虚,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贮于肺,肺失宣肃,而为咳嗽。故用半夏泻心汤健脾祛痰,脾运复常,痰饮得去,其咳自止。若痰黄者,加鱼腥草;咳逆痰涌者,加葶苈子、瓜蒌。

(五)失眠

    张某,男,17岁,中学生,1997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入睡困难,睡后易醒2周余,伴心烦胸闷,便溏,小便黄,服镇静剂无效。

舌红苔黄,脉弦滑。证属胃气不和,痰热上扰。治宜和胃降逆,清热化痰,使胃气和则卧安。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2 g、黄芩10 g、黄连6 g、党参12 g、干姜6 g、大枣6 g、夜交藤10 g、合欢皮12 g。服药5剂,睡眠转佳,继服2剂善后。

按: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该患者胃失和降,痰浊内生,化为痰热,上扰神明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清热化痰,使阴阳调和,失眠自止。若心悸者,加珍珠母、朱砂;厌食恶心者,加山楂、神曲。

(六)妊娠恶阻

    李某,女,24岁,干部,1990年7月18日初诊。已怀孕4月余。从妊娠2月后,即出现恶心、呕吐、胸腹痞满,渐致恶闻食臭,食之即吐。大便时溏,小便色黄,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微腻,脉细滑。证属胃气上逆,升降失常。治宜和胃降逆,调畅气机。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15 g、干姜9 g、黄连6 g、黄芩9 g、甘草6 g、大枣10枚、党参15 g、陈皮10 g、生姜3片。服药4剂,呕止,胸脘舒畅。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善后。足月顺产一男婴。

按:妊娠恶阻多由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该患者脾胃虚弱,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停滞中脘,随冲脉之气上逆而致本病。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有和胃降逆、蠲痰化饮之功,治疗本病,颇为中的。若呕吐痰涎者,加砂仁、白术。

五、体会

半夏泻心汤是调和脾胃的有效方剂。该方除广泛用于脾胃系统疾病,也可用于肺系、心系、肠系及妇科病证。治疗胃脘痞满胀痛,用理气药不效,当用姜连辛开苦降法半夏泻心汤之用,不限于治痞,更不限于寒热错杂当注意半夏泻心汤的临床活用,当注意病因之辨,善于合方之用。

根据彭敏副主任医师经典讲座PPT整理而成

图文:彭敏

编辑:赵琼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

中医秘籍典

TOP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养生秘籍阁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