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养生秘籍阁

健康珍藏 中脘:抗衰老、调百病的养生大穴

发布日期:2024-12-08 15:52    点击次数:171

艾灸是一种很好的保健养生方法,但艾灸穴位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到艾灸的效果。宋代著名医家窦材大力推崇通过艾灸扶阳,并且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

图片

在窦材先生的思想中,要扶阳有两组穴位:

一组是扶先天之阳,也就是补肾阳的穴位,包括关元穴、气海穴、涌泉穴;

一组是扶后天之阳,也就是补脾阳的穴位,包括命关(食窦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能够治疗全身多种疾病,且具有抗衰养生功效的——中脘穴。

中脘:抗衰老、调百病的养生大穴

中脘穴是强化脾阳(后天之本、后天之气)的重要穴位。

中脘穴不仅仅是胃的募穴,它还是八会穴之一,中医认为“腑会中脘”,意思是说腑之气的最重要集中点就在于中脘穴。

 中脘穴定位 

中脘位于脐上4寸。

但其实脐上4寸比较不容易定位,大家可以先找到心蔽骨(胸骨剑突),也就是在我们的胸骨体下端,那个点到神阙(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中脘穴的位置,这种取穴方法会相对容易些。

上点:胸骨体的下端。

下点:肚脐(神阙穴)。

中点:中脘穴。

图片

 中脘穴的应用 

中脘在《扁鹊心书》中被提及多次,它不仅是补脾阳的大穴,还有很多其他特殊用法。以下是书中用到中脘的对应症状:

1、拉肚子:下利、水泄、霍乱等,“腑会中脘”表示上消化道的问题可以用中脘穴处理,所以当患者在拉肚子的时候,可以灸中脘穴。

2、心下痞:“心下”就是胃,“痞”就是不舒服,所以心下痞就是指胃觉得不舒服。我们把讨厌的人叫“痞子”,同样的道理,心下痞的意思就是心下不舒服。因为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叫心下。心下痞一般是胃肠道的问题,还是可以用灸中脘来解决。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3、腹张:腹胀就是肚子胀起来。腹胀的时候也可以用灸法在中脘穴上灸,不过有时候也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用针法还是灸法。

4、呕吐。

5、小孩子惊厥:小孩子惊厥指的是有些小孩子白天玩得太高兴了,然后被人不小心吓到,导致晚上会有受惊害怕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可以灸中脘穴,他就会缓和过来。

站群论坛

6、昏倒、昏厥:昏倒后除了一般的急救之外,我们也会灸中脘穴,有助于患者恢复。

7、下肢无力:脚没有力,一般来说就是肌肉无力,而脾主肌肉,所以是脾胃的问题,也可以灸中脘穴。

8、背部僵硬:背部僵硬为什么灸身体的正面呢?因为任脉与督脉是相通的,所以灸中脘穴对于背部僵硬也是会有帮助的。同时背部肌肉僵硬的治疗思路还用到了“脾主肌肉”这个观念。

9、全身的肌肉痉挛、肌肉抽搐:这在前面提到过了,因为脾主肌肉,所以全身的肌肉痉挛、肌肉抽搐的问题,也可以在中脘穴上做灸法。在《扁鹊心书》里面就有提到很多肌肉抽搐、肌肉痉挛的问题,都是用到中脘穴。

10、视线模糊:窦材先生认为视线模糊的时候,也可以灸中脘穴,因为增强脾胃功能后,生血就会比较快,生血快,肝血足的话,眼睛就会舒服。所以灸中脘穴可以改善视力,这些都是古人临床积累得来的经验。

11、产后血晕:产后因为失血多,妇女会晕眩。这时候我们要灸中脘穴,就是补脾胃,强脾阳,脾阳一旦起来,造血能力就变强。而且产后身体虚,虚则要补,就得用灸法。

一个人要神采奕奕,消化功能就要好,灸中脘穴可以增强消化道功能。中脘是养生大穴,再配合其他的穴位一起调养,可以达到养生抗老的目的。

图片

脾胃失调,按摩中脘不可少

如果总是有胃口不佳、食欲不振或食后饱胀、嗳气反酸的表现,可能是脾胃功能出现了问题。

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一是由于工作压力大或家庭关系紧张致情志不舒,忧思恼怒,可致肝气郁结,肝木克脾土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二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辛辣煎炸、肥厚油腻之品等,均可致脾胃功能受损。

三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卧少动、贪恋空调、长期熬夜等均可致气血不畅、脾胃虚弱。凡此种种皆可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常有腹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因此,畅情志、调饮食、避风寒、律作息是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的根本方法。 

图片

此外,每天坚持按摩中脘穴也是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方法,能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且有去眼袋、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的作用。

点按中脘穴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空闲之余便可点按中脘穴,不受体位限制,因此在腹部不适时,而又暂时无法进行其他治疗时,可点按中脘穴以缓解症状,搭配神阙穴、天枢穴,以及小腿上的足三里,效果更佳。

 操作方法 

1.掌揉法

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向一个方向轻轻做圆周揉搓5~10分钟,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以表皮产生热感为宜。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此方法适用于慢性胃不适患者。

2.点揉法

伸出拇指或双手的食指、中指,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如此反复,3~5 分钟或可缓解胃痛,适用于急性胃刺痛患者。

中脘+2穴,健脾化湿、疏通经络

中脘配合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能起到健脾和胃、疏通经络、通调周身气血的作用。脾气健运,阴阳平衡,肠腑通利,五脏六腑恢复正常功能,则水湿得以运化。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的要穴,用一侧中指点按腹部中脘穴,每次点按1分钟。

图片

365建站微信二维码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当肘弯横纹尽头处。左右手拇指交替点按对侧上臂的曲池穴,每侧点按1分钟。

图片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外膝眼)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用同侧中指、食指点按同侧小腿部的足三里穴,每侧点按1分钟。■

【来源:悦读中医(部分内容选自《扶阳之祖:大宋窦材与<扁鹊心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美>林大栋主编)、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医学指导:赵先明主任医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

养生秘诀集

TOP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养生秘籍阁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