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桂止痛散
【组成】沉香9克,肉桂9克,白蔻仁6克,黄连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一日服4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行气止痛。
【主治】心腹疼痛。
【附记】引自《新编经验方》叶橘泉方。临床屡用,收效甚捷。
2.胃痛丸(一)
【组成】半夏曲6克,云茯芩6克,代赭石(旋覆花6克,同布包)12克,建神曲6克,云茯神6克,冬瓜子12克,莱菔子6克,吴茱萸(黄连3克同炒)0.6克,冬葵子12克,莱菔英6克,姜川朴6克,炒枳壳5克,炒远志10克,砂蔻仁各3克,川郁金10克,苦枯梗5克,陈柿蒂6克,焦内金10克,炙草梢3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若胃痛甚者,先用上方改作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若症状改善后,即用丸剂。每次服一丸,每日早、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取。
【功能】理气行潜、消食健脾、降逆和胃、安神。
【主治】胃脘痛,便秘,呕逆吐酸等。
【附记】引白祝谌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屡用效佳。
3.八宝瑞生丹
【组成】当归108克,神曲(麸炒)67.5克,肉桂45克,草果67.5克,紫豆蔻75克,元胡(醋炙)108克,黄郁金45克,山楂(炒)108克,干姜45克,香附(醋炙)108克,甘草45克,茯苓108克,高良姜75克。
【制法】蜜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将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取炼蜜〔每药粉300克,约用炼蜜(110℃)360克,和药时蜜温100℃]与上药粉搅拌均匀,成滋润团块,分坨,搓条,制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丸,每日取3次,温开水或姜汤送服。
【功能】温中散塞、和胃消滞。
【主治】由寒湿凝滞引起的胃脘作病,喑杂呕逆,例饱吞服。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孕妇及患胃炎者忌服。
4.平安丸
【组成】丁香300克,橘皮300克,六神曲(麸炒)300克,枳实300克,草果仁300克,木香300克,茯苓300克,砂仁300克,山楂(炒)300克,沉香300克,槟榔300克,麦芽(炒)300克,豆蔻仁300克,母丁香300克,肉豆蔻(煨)300克,白术(麸炒)300克,青皮(醋炙)300克,香附(醋炙)300克,元胡(醋炙)300克。
【制法】蜜丸。以上十九味药,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取炼蜜〔每药粉300克,约用炼蜜(120℃)450克,和药时蛋温100℃]与上药粉搅拌均匀,成滋润团块,分坨,镗条,制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取1丸,每日股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硫肝理气、和目止痛。
【主治】由肝气犯胃引起的肝胃不和,胃脘疼痛,吞服倒饱,胸满腹胀。
【附记】引自《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第二册),屡用效佳。忌气恼、生冷食物。孕妇忌服。
5.九气拈痛丸
【组成】香附(醋炙)480克,高良姜120克,莪术(醋制)960克,黄郁金240克,五灵脂(醋炙)480克,甘草120克,元胡(醋炙)480克,橘皮240克,木香120克,槟榔240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止痛。
【主治】由寒气郁滞引起的胃脘疼痛,两胁胀满,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6.开胸顺气丸(一)
【组成】槟榔(炒)180克,牵牛子(炒)240克,陈皮60克,三棱(麸炒)60克,莪术(醋炎)60克,牙皂30克,厚朴(姜炙)60克,木香45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9克,日服1~2丸,温开水送服。
【功能】消积化滞。
【主治】由停食停水、气郁不舒引起的胸痞腹胀,胃脘疼痛。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屡用效佳。孕妇及年老体弱者忌服。
7。五香丸
【组成】五灵脂(半生半炒)480克,香附480克,黑白丑(半生半炒)120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末,和匀,过80~100目细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分装备用。或另取神曲细粉(每药粉300克,约用神曲90克)加适量水,打成稠糊,与上药粉搅拌均匀,揉成细条。拈为小丸,阴干,分装备用。
【用法】口胶。每次服2.1~3克,日服2次,姜汤送服,温开水亦可。小儿减半。
【功能】消积化痞、宽胸止痛。
【主治】由食积、痰积引起的气血凝滞,胸膈痞闷,胃脘疼痛以及有积滞的腹泻,或腹胀便秘。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孕妇忌服,虚人慎用。
8.木香核槲丸
【组成】木香30克,黄柏90克,牵牛子(物)120克,槟榔30克,橘皮30克,大黄90克,香附(醋炙)90克,枳壳(麸炒)30克,莪术(醋炙)30克,青皮(醋炙)30克,黄连(用吴茱萸1.5克。煎水炙)30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用冷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耀。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郁破结、消积导滞。
【主治】由胃肠积潜引起的脘腹痞满结痛,二便不通,以及痛疾腹痛,里急后重。
【附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9.左金丸
【组成】黄连180克,吴茱萸(甘草水炙)30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4.5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泻火、止痛。
【主治】由肝经郁热引起的脘胁疼痛,呕吐酸水,大便热泻。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
10.四消丸
【组或】香附(醋炙)30克,黑白丑(炒)各30克,五灵脂(醋炙)30克,牙皂30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先将黑白丑、牙皂共轧为细粉,香附、五灵脂共轧为细粉,各过80~100目细罗,用冷开水适量,先取香附、五灵脂细粉起母子(因黑白丑、牙皂细粉黏性较大,不易操作),待丸药成型后,再将牙皂、黑白丑细粉和匀,逐渐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消水、消瘀、消食、清气。
【主治】由食滞停水引起的胸隔饱闷,藏瘕积亲,腹部胀满,胃脘作疼,二便不利。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屡用效佳。孕妇是股。
11.快胃舒肝丸
【组成】片姜黄48克,木香72克,青皮(炒)120克,乌药96克,白芍120克,香附(醋炙)120克,沉香90克,川芎96克,砂仁96克,当归120克,橘皮120克,厚朴(姜炙)480克,豆蔻仁36克,柴胡120克,枳壳(麸炒)120克,元胡(醋炙)120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取上药粉,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每干丸300克。另取滑石粉60克,朱砂细粉13.8克,先将朱砂细粉置于乳钵内,陆续掺人滑石粉,用套色法配研均匀,过罗,取丸挂衣,闯亮,晒干或低温干燥,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5克(约15粒),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健胃止呕、舒郁止痛。
【主治】由肝郁气滞引起的两胁彰胀,胃脘刺痛,痞满喑杂,呕吐吞服,食欲不振。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屡用效佳。
12.良附丸(一)
【组成】香附(醋炙)120克,沉香30克,木香9克,干姜60克,当归90克,青皮(炒)90克,高良姜12克。
【制法】水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取上药粉,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4.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调气止痛,
【主治】由寒凝气滞引起的肝胃不和,胸胁胀病,院腹作病。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
13.胃痛丸(二)
【组成】牡蛎2400克,大黄24克,龙胆草24克,白砂糖72克。
【制法】药汁丸。先将牡畅轧为细粉,过80~100目细罗。再将大黄、龙胆草二味同置锅中,加适量清水煎2~3小时取汁,残渣再加水煎煮,如此反复煎煮三次,将残渣压榨去掉。取榨出汁与滤液,合并,过滤,与牡蛎细粉,和匀,泛为小丸,晒干。取方中白砂糖,加适量冷开水溶化挂衣,晒干。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功能】清热、健胃、止病。
【主治】由肝气郁结犯胃引起的胃痛,胃胀,吞服,吐酸,饮食不化。
【附记】引自《吉林省中药成方集》。屡用效佳。孕妇忌服,总食辛辣之物。
14.五味槟柳丸
【组成】枣槟榔(炒)1680克,豆蔻仁60克,橘皮60克,丁香15克,砂仁240克,大青盐120克。
【制法】糊丸。取上药上品,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先将枣槟榔、橘皮、丁香、大青盐等四味共轧为细粉,过80~100目菇。再将豆蔻仁、砂仁轧为粗末过马尾罗,与上枣槟榔等细粉掺和均匀,过马尾罗,另取糯米粉600克,以适量清水和成团块,人蒸笼中加热蒸熟,或打成稠糊,与上药粉充分搅拌,搓様均匀成滋润团块,分坨,搓条,制成小丸,每丸重0.6克,晾干,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0.6克(或一丸),口中含化,徐徐咽下。
【功能】健胃宽陶、顺气消沛。
【主治】由气滞脾胃不和,引起胃痛恶心,嘈杂痞闷,食水积滞。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屡用效佳。
15.定痛五香散(一)
【组成】木香60克,郁金60克,廷胡索(醋炙)60克,水红花子60克,香附(醋炙)60克,牙皂(炒黑)6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细罗。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5~6克,每日服1~2次,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消瘀、止痛。
【主治】由寒湿内停引起的气滞血瘀,胸胁胀闷,肝胃疼痛等症。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16。蟾香散
【组成】活蛤蟆一只,春砂仁15克。
【制法】散剂。先将活始蜈用清水洗净,取春砂仁由口塞入腹内,用线将口缝固,装入瓦罐内,用黄土泥将罐口封固,以炭火烧透存性(约4~5小时),候冷取出轧为细粉,过80~100目细罗,即得,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日服2次,米汤送服,温开水亦可。
【功能】理脾和胃、舒气宽胸。
【主治】由肿虚、食潜不化引起的郁潜不舒,胸膈痞满,脘腹胀痛,小便短赤等症。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
17.五灵止痛散
【组成】五灵脂、蒲黄、冰片(梅片佳)。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
【功能】散糜、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胸痛,胁痛,取痛,腰痛,痛经等各种疼痛症。
【附记】引自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家传验方。通过临床反复验证。疗效显著。
18.二甲散
【组成】鉴甲8克,生鸡内金1克,生山甲2克,佛手1克。【制法】散剂。上四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取。每次服3~4克,每日服3~4次,可用饮料或米汤送服。
【功能】养阴健胃、活血止痛。
【主治】胃病以及多种慢性胃疼疾患(胃痛病程越长,效果越好)。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朱普和方。若平时小便短少者,用金钱草60克(一日量)煎水送服;年龄大,体质较差者,用黄芪20克(一日量),煎水送服(女性患者加当归20克);平时口干,舌燥,用麦门冬20克,天花粉6克(一日量)煎水送服。慢性胃痛患者,每天可另加肉桂末0.5克,元胡末1克。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19.丹辛羌冰散
【组成】丹参300克,细辛60克,芜活100克,冰片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3~4次。用饮料或米汤送服。平时能饮酒的胃痛、痛经患者,可用低度白酒送服。
【功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寒性胃痛,瘀血胃痛以及下肢寒湿熔痛和妇女寒性痛经。
【加减】瘀血胃痛者,加元胡粉100克。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朱曾柏方。
冠心病患者平时大便秘结、不爽者,用茯苓30克,枳实10克,煎水送服:大便干燥如羊粪者,用生首乌30克,麦门冬30克,煎水送服。
冠心病、寒性胃痛、痛经患者,可取本散10克,白芥子粉30克,冰片6克,和匀,布包,外敷心前区和胃痛、腹痛处。
用本方治疗上述各种病症,需要坚持服药,敷药,防患于未然,止痛于痛发之前,效果颇佳。冠心病血压过真者,不宜用外敷方。
20.胃痛散(一)
【组成】胡椒、元胡索各等分。
【制法】胶囊。上药共研极细末,装入胶囊,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粒,每日取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寒止痛。
【主治】胃脘痛,嗳气怕凉,遇寒尤甚,得温则减。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孙乘华方。屡用效佳。
21.胃痛散(二)
【组成】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制香附15克,莪术15克,元胡15克,杜枝9克,白芍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每日服1~2次,或痛时服,淡姜汤送服。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刘福春方。屡用效佳。
22.公丁散
【组威】公丁香、吴茱萸、小茴香、广木香、官桂、西砂仁、高良姜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一日服2~3次,用白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程胃痛。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张斯特方。屡用神效。若临床随证配用汤剂,煎水吞服此散,效果尤佳。
23.胃痛粉
【组成】木香、荜芨、鸡肉金、川佛手、高良姜、内桂、乌贼骨各10克,小苏打10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5克,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制酸、止痛。
【主治】各种胃痛。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张志华方。屡用效佳。
24.胃痛散(三)
【组成】炒二丑(取头末)各10克,紫苑10克,砂仁10克,大黄炭(如便泄不用)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殷1.5克,饭后以白开水送服,如痛时,可随时服用。
【功能】导滞止痛。
【主治】胃脘痛。
【附记】引自王秀儒《肘后积余集》王秀儒方。临床屡用,均有立刻止痛之效。
25.手拈散
【组成】元胡(醋炒)、香附(醋炒)、五灵脂(醋炒)、炙没药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用热酒调服,一日取3次。如瘀血甚者,用红花4.5克,桃仁(捣碎)10粒酒煎送下。
【功能】温经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心痛(胃脘痛),属瘀血所致者。
【附记】引自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屡用皆效。
26.沉香降气散
【组成】沉香(细锉)9克,砂仁1克,炙甘草15克,香附(盐炒)15克,元胡(酒炒)、川楝子(煨)各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一日服3次,淡姜汤训服。
【功能】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心痛(胃脘痛)。
【附记】引自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屡用神效。
27.良效健胃散
【组成】丹参(酒炒)25克,郁金15克,茜草5克,炒白术15克,炒黄连15克,炒吴茱萸12克,枣槟椰12克,高良姜15克,白蔻仁15克,龙胆草12克,炒山楂15克,炒麦芽24克,鸡内金24克,干姜炭12克,粉甘草12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10克,一日服3次,于饭后15分钟用淡盐水送下。
【功能】疏肝理脾、行气活血。
【主治】肝郁血虚型胃脘痛。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时轻时重,啃杂不安,有时呕吐,食欲不振,经久不愈,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弦。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刘宝厚师传秘方。屡用极效,忌食辛辣、生冷及油腻食物。
28.胃痛散(四)
【组成】沉香9克,白芷30克,香附60克,元胡60克,白芍45克,鸡内金30克,甘草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放人二分胶囊内,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4粒,一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气滞型肾院痛。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董漱六方。屡用效佳。
又王槐卿老中医用水冬瓜树寄生草9克,花椒树寄生草3克,水橄榄6克。共研极细末,每次服3~5克,一日服3次,开水送服。用治胃脘痛效佳。尤以止痛效果明显,多数患者服药后半小时痛止。
29.温行散
【组成】阿魏9克,附块9克,荜茇9克,川芎9克,当归9克,黑白丑各9克,五灵脂15克,沉香曲12克,延胡索12克,甘松6克,川厚朴3克,菜菔子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3克,一日服3次,饭后吞服,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寒凝气滞型胃脘痛。
【附记】引白朱良春《章次公医案).屡用效佳。
30.地丁散
【组成】公丁香2.4克,鲜生地30克,白术4.5克,陈皮6克,姜川连2.4克,厚朴花4.5克,党参1.8克,麦门冬4.5克,五味子2.4克,乌梅3克,甘草节2.4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来,过缩,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一日服4次(日3次,夜1次)。
【功能】止病,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愈合。
【主治】肝郁化火伤律,日久不息的慢性胃脘痛。
【加减】若肝郁气滞者,加柴胡、赤芍;气郁化火者,加施子;泛酸者去乌梅,加煅瓦楞子;气滞血瘀者,加赤芍、川芎;疼痛剧烈者,加元胡、乳香、没药。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本方是已故名医朱南山手订家传方。本方用治慢性胃脘痛疗效颇佳。待症状减轻后,剂量渐减,续服时日,巩固疗效。
31.安中散
【组成】玄胡索150克,高良姜150克,干姜150克,茴香150克,肉桂150克,牡蛎120克,甘草30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过100目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一日服3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胃止痛。
【主治】远年近日,脾痛翻胃,口吐酸水,寒邪之气,留滞于内,停积不消,胀满,攻刺腹胁及妇人瘀血刺痛。可用于虚寒型胃脘痛,胃溃疡。
【附记】引自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本方今人罕用,惜哉;但倍受日本大塚敬节敬节先生推崇。用以治疗虚寒性胃痛,最为合拍。今验之临床,用治各种胃痛稍作加减,疗效颇佳。又据报道:本方以白芍易牡蛎或改汤剂,治疗因寒凉所致的腹部诸疾,如胃脘痛、盘肠气痛、肠结、寒疝、痛经等,疗效较佳(《陕西中医》(5)1983年)。
32.胃痛散(五)
【组成】公丁香10克,鹅不食草10克,木香20克,肉桂20克,白芍药30克,甘草30克,朱砂莲50克,小苏打100克。
【制法】散剂。先将前7味药共研极细末,入小苏打同研极细,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痛时用开水冲服6~10克。
【功能】温胃缓急、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膏散疗法》刘志杰方。屡用效佳,治愈率达98%以上。一般在服药后5~10分钟疼痛减轻。
笔者应用:依本方去鹅不食草加元胡30克,验之临床,止痛效果颇捷。
33.胃痛散(六)
【组成】三棱、莪术各6克,血竭9克,姜黄6克,五灵脂9克,蒲黄6克,安息香、檀香、沉香各4.5克,广木香6克,鸡内金9克,丁香4.5克,吴茱萸9克,乳香、没药各6克,川厚朴、元胡各9克,砂仁、草果仁各4.5克,香附9克,青皮6克,肉豆蔻4.5克,海螵蛸12克,神曲9克,小茴香、甘草各6克。
【制法】散剂。以上26味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5克,每日服3次,每隔4小时服1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活血散瘀、理气消胀、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胀痛,牵引腰背,吞气吞服,饭后痛甚,甚则呕吐。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音散疗法》李死祥祖传秘方。屡用效佳,疗效达95%以上。最近治疗一例30多年、一例20多年胃痛,皆获痊愈。孕妇忌服。
34.胃痛效灵丹
【组成】蒲公英30克,百合30克,生白芍30克,丹参30克,乌药10克,砂仁10克,高良姜10克,炒香附子10克,炒蒲黄10克,玄胡10克,川楝子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降香6克,五灵脂10克,白及10克。
【制法】水丸。以上16味药共轧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一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热散瘀、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疼痛,经久不愈;或呕恶清水,不能食凉物;或饿时心慌心悸:胃脘嘈杂疼痛,进食稍安,舌淡苔白,脉缓或沉缓者。可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痛,十二指肠溃播,十二指肠炎等。
【附记】若花酸甚者,加乌贼骨30克;舌苔黄脉张者,减良姜、乌药、砂仁,白芍加至60克,伴胀闷,右肋疼甚者,加威灵仙30亮。
【加减】引自秦世云《临证要方》.屡用屡验,效佳。
35.益胃效灵丹
【组成】生白芍30克,百合30克,甘草10克,炒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生山药3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乌药10克,白及10克。
【制法】水丸。以上10味药共研细末,过筛,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一日服2次。
【功能】益胃健脾、散瘀止痛。
【主治】胃脘疼痛,固定不移;或泛酸;或胃脘啃杂不适,经久不愈,舌炎少苔,脉弦缓者。
【加减】胃脘呈刺痛者,加金铃子散:疼痛遇凉加重者,加良附丸;有炎症,加蒲公英30克。
【附记】引白秦世云《临证要方》。屡用屡验,效使。
36.沉香舒郁片
【组成】沉香25千克,砂仁20千克,蔻仁20千克,延胡索10千克,五灵脂(醋制)6千克,陈皮25千克,香附(醋制)10千克,青皮(醋制)10千克,厚朴(姜制)25千克,片姜黄(醋制)7.5千克,枳壳17.5千克,南柴胡10千克,甘草7.5千克,木香30干克。
【制法】片剂。先取沉香、砂仁、蔻仁,第一次用90%乙醇浸(浸液不回收乙醇,留待作颗粒用),第二次用60%乙醇浸;延胡索、五灵脂用70%乙醇浸;陈皮、香附、青皮、厚朴、片姜黄用60%乙醇浸;枳壳用45%乙醇浸。以上11味按没演法制成浸膏。南柴胡、甘草,以水煮法制成浸膏。木香按水蒸气蒸缩法提取挥发油,残余液再浓缩成浸育。将浸膏加入法半夏细粉至嘴要量,用沉香等第一次浸液制成颗粒,约计171.648千克,待颗粒冷后,加入木香油,拌匀,制片,每片重0.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膜4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气开胃、化郁止痛。
【主治】胸胶胀满,胃部疼痛,呕吐酸水,消化不良,食欲
不振,郁网不舒。
【附记】引自《天津市中成药规范》(附本)。屡用效佳。孕妇需遵医嘱服用,久病气虚者忌服。
37.胃痛散(七)
【组成】白屈菜、柞树叶等量。
【制法】散剂。将以上两种药,分别加水,煎煮40分钟,过滤,合并两种滤液,浓缩成投膏,加适量淀粉,搅捽成块,干燥研细粉,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4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消炎止痛、收敛止泻。
【主治】胃痛,泻肚。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38.健胃片(一)
【组成】白术200克,厚朴100克,甘草100克,麦芽浸膏40克,山楂(炒黄,去核,9号粉)100克,枳实(炒黄。9号粉)100克,吴茱萸(9号粉)50克,香附(9号粉)50克,辅料适量。
【制法】片剂。取白术、厚朴、甘草按煎煮法煎煮两次,第一次煮沸后1.5小时,第二次表拂后1小时,合并煎煮液,过滤,浓缩至稠膏状,放冷,与麦芽浸膏和药粉,混合均匀,过16目筛制成颗粒,60℃以下烘干,加入1%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8片,每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健脾和中、消食化气。
【主治】胃胀痛,食欲不振。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3,屡用效佳。
39.胃宁片
【组成】海螵鞘39千克,白及18千克,甘草12千克,高良姜15干克,莨菪浸膏0.42千克。
【制法】片剂。先将海螵鞘、白及分别碎粉,过100目筛,细粉备用,取甘草粉,用0.5%氨水煮沸提取三次,合并三次提取液,加10%硫酸至不再产生沉淀,静置24小时,倾去上清液,将沉淀粉用常水洗至中性,收集沉淀物,用5%~10%氨水溶解,加热浓缩成稠膏。高良姜提取挥发油备用。提油后的剩余药液过滤,药渣再加水煎煮1次,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成稠膏。再将海螵鞘、白及粉、甘草次酸、高良姜浸膏、莨菪浸膏混合均匀,用40%乙醇作湿润剂制粒,干燥,喷人高良姜油,混匀,加滑润剂,压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收敛、消炎、止痛。
【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草药制剂选编》。屡用效佳。
40.开陶顺气丸(二)
【组成】木香2400克,莪术(赠类)1200克,大黄4800克,五灵脂(融炎)2400克,黄芩1200克,三棱(麸炒)1200克,陈皮2400克,香附(雷囊》3600克,猪牙皂1200克,滑石1200克,黑牵牛子4800克。
【制法】药汁丸。将药材洁净,炮制合格。取黄芩、香附、莪术、黑幸牛子一半,五灵脂一半,三棱按煎煮法提取两次,时间分别为2个半小时、1个半小时。陈皮提取油,8~12小时油尽,收药液。再将大黄、另一半黑牵牛子、五灵脂、木香、滑石粉、猪牙皂粉碎为细粉,过100目筛。然后取上药粉与稠膏混合均匀,按比例泛为小丸,低温烘干,上胶衣阅亮,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顺气宽胸、消积化滞。
【主治】气郁不舒、停食停水引起胸属痞满、胃脘庙,痢疾初起,食积便秘。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册)。屡用效佳。年老体弱者及孕妇勿服。
41.舒肝止痛丸
【组成】柴胡15千克,廷胡索10千克,香附20千克,白术15千克,郁金15千克,川芎10千克,木香15千克,法半夏15千克,川楝子15千克,莱菔子15千克,白芍20干克,赤芍15千克,甘草10千克,黄芩20千克,生姜10千克,当归25千克,薄荷10千克,陈皮15千克。
【制法】药汁丸。将药材加工洁净,炮制合格。取白术、赤芍、郁金、川芎、黄芩打碎,按煎煮法提取两次,第一次煮3小时,第二次煮1小时,合并煮提液,过滤沉淀,减压浓缩至比重1.35(温度50℃)的稠膏。取薄荷、陈皮提油8~12小时,油尽收药液。生姜用搅姜机及离心机各榨汁两次,取其药渣熬汁。
再取柴胡、延胡索、香附、木香、法半夏、川楝子、莱菔子、白芍、甘草、当归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匀。取上药粉与稠膏和精油,生姜汁按比例泛为小丸起母子,每百粒湿重2份,过筛,先加精油,后加生姜汁与膏汁培粉,叠合为丸,低温烘干,每500克干丸,用生赭石粉30克,为衣闯亮,干燥后,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一袋(约4.2克),日服2次,温开水
送取。
【功能】舒气平肝、调胃止痛。
【主治】由肝胃不和,气郁结滞引起的胸胁胀满,胃脘刺痛,呕吐酸水,脐腹疼痛。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屡用效佳。
42.胃气痛片
【组成】乌药15克,没药(制)5克,香附(制)15克,高良姜5克,乳香(制)5克,白芍(麸炒)30克,五灵脂(炒)20克,公丁香5克,大茴香4克,郁金15克,木香8克,青皮(麸炒)10克,肉桂10克。
【制法】片剂。以上十三味药,先将乌药、郁金、香附、青皮四味,水煎两次,每次煎4小时,取药汁烊化乳香、没药,过80目筛,沉淀6~8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稠高。将五灵脂等其余七味,共研细粉,与上述稠膏搅匀,60~70℃干燥,研成细粉过100目筛,每100克药粉加淀粉7.5克,白糊精7.5克,砂糖5克,和匀,制成颗粒,60~70℃干燥,每100克干颗粒拌加润滑剂0.5~1克,压制成片,即得。每片重0.4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片,每日服2次,早、晚或痛时服用。
【功能】温胃散塞、理气止痛。
【主治】目寒疼痛,心酸闷郁,吐酸水,消化不良。
【附记】引自《上海市药品标准》。屡用效佳。
43.复方胃宁片
【组成】鸡蛋壳2250克,六曲750克,野薄荷225克,肉桂25克,炒麦芽1200克,颠茄膏3克,干姜125克,氢氧化铝300克。
【制法】片剂。将蛋壳拣去杂质,泡后,用水洗净,去掉内膜晾干炒黄,再将六曲、野薄荷、干姜、肉桂拣去杂质,粉碎过120目筛。另将研细之氢氧化铝,颠茄浸膏和上药过筛,混合均匀,取炒麦芽用水煎至味尽,去渣,浸出液过80目筛滤去杂质,文火浓缩成1:2流浸音,混合均匀之细粉,制成软材过14目筛,制成颗粒,低温烘干,压制成片,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5片,每日股3次,开水送服。
【功能】制酸止痛、和胃消食。
【主治】胃病,消化不良,胃酸过多,胃痛,胃炎。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胃脘痛
44.健胃片(二)
【组成】莱菔子(炒)45千克,川楝子45千克,苍术75千克,生姜15千克,柴胡45千克,陈皮45千克。草豆蔻45千克,白芍45千克,五灵脂(醋制)45千克,元胡(醋制)30千克,甘草膏9干克,小苏打100干克。
【制法】片剂。将药材加工洁净,炮制合格。先将柴胡煮提三次,时间分别为3、1、0.5小时。将菜菔子、川楝子、苍术、生姜用70%乙醇,第一次4倍,第二次3倍。两次回流时间各为3小时和2小时。陈皮提油8小时,草豆蔻提油16小时,至油尽收药液。再将白芍、元胡、五灵脂、甘草膏、小苏打粉碎为细粉,过100目缩,混合均匀将以上药液及乙醇回收后的药液减压浓缩成膏,加人以上细粉,和匀,制成软材,干燥,粉碎为细粉,用稀乙醇制成湿颗粒,干燥,整粒,加人精油,加0.5%硬脂酸镁混匀压片。每50千克片芯用滑石粉16.5~17.5千克、白砂糖19~20千克、食品用色素柠檬黄1.5克、丽脂红0.35克,和匀包衣即得。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片,饭前1小时用温开水送服。或发作时服用。
【功能】止痛、止酸。
【主治】胃痛,胸膈满闷,嗳气吞服。
【附记】引自《北京市中成药规范》(第二册),屡用效佳。
45.舒胃片
【组成】鸡蛋壳(炒)12千克,延胡索4千克,枯矾16千克,炼蜜4千克。
【制法】片剂。以上四味,除炼蜜外,先将余药共研细粉,过100目筛,然后将炼蜜及淀粉400克加水成浆,与上述混合粉32千克搅和,制成颗粒,干燥,每100克干颗粒拌加橘皮油0.3克,润滑剂1克,压制成片,即得,每片重0.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制酸、止痛。
【主治】胃痛,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
【附记】引自《上海市药品标准》。屡用效佳。
46.静芪术姜膏
【组成】黄芪300克,党参300克,桂枝100克,白芍药150克,干姜100克,吴茱萸50克,白术150克,茯苓150克,炙甘草50克,延胡索20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饴糖各200克収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用开水调服。
【功能】温补脾胃、理气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痛,表现为胃冷隐痛,喜按喜热,纳少便清,得食痛减,遇冷加重,餐后饱胀,舌淡苔白。
【加减】如泛吐痰涎者,加陈皮100克,半夏150克。如大便清稀者,加肉豆蔻100克,白豆蔻60克,砂仁6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要注意饮食有节,忌食辛辣、生冷和肥腻之物。
47.参地二各膏
【组成】北沙参150克,麦门冬150克,生地黄200克,玉竹150克,白芍药150克,淡竹叶100克,石斛1500克,枸杞子150克,天门冬150克,龟板胶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龟板外,余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将龟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冲人清膏和匀,最后加蜂蜜、饴糖各2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用开水调服。
【功能】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主治】胃阴亏虚型慢性胃痛。表现为胃热隐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大便干结,否红少津。
【加减】如见灼痛嘈杂泛酸者,加黄连50克,吴茱萸30克。如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者,加石膏300克,知母100克,生大黄10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要起居有时,劳逸结合,防止过劳。
48.参黄二香膏
【组成】党参100克,丹参200克,生蒲黄150克,五灵脂150克,生大黄100克,木香30克,檀香60克,三七粉30克,陈皮60克,神曲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三七粉外,余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清膏,将三七粉冲人清膏和匀,再加蜂蜜、饴糖各2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胶15~30克,每日服2次,开水调服。
【功能】活血化瘀、行气导滞。
【主治】瘀血停胃型慢性胃痛。表现为胃痛加剧,痛久拒按,痛处不移,入夜尤甚,食后痛甚,舌质紫暗。
【加减】如见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者,加人参50克,黄芪200克,制附子60克。如胃脘刺痛明显者,加乳香100克,没药10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
49.苓桂二术膏
【组成】茯苓150克,桂枝100克,白术150克,苍术100克,厚朴100克,制半夏150克,陈皮100克,枳实150克,荜拨10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取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饴糖各2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股15~30克,每日股2次,开水调服,
【功能】健脾燥湿、利气止痛。
【主治】痰饮停胃型慢性胃痛。表现为胃脘疼痛,胸腹满闷,呕吐痰涎,口黏不真,口淡不饥,舌苔白厚腻。
【加减】如见面色㿠白,神疲乏力,泛吐痰涎者,加党参200克,山药300克,黄花200克:如胃脘冷痛,遇寒而发,呕吐冷涎者,加吴茱萸50克,生姜60克;如胃痛口苦,心烦不寐,小便短赤者,加黄连50克,竹茹1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
50.连朴六一膏
【组成】黄连100克,厚朴100克,山栀150克,制半夏150克,吴茱萸40克,藿香150克,六一散(包)200克,黄芩150克,佩兰150克,川楝子15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青,再加蜂蜜、饴糖各2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开水调服。
站群论坛【功能】清热利湿、芳香开胃。
【主治】湿热阻胃型慢性胃痛。表现为胃脘热痛,胸脘痞满,口苦口黏,纳呆嘈杂,肛门灼热,大便不爽,小便不利,舌苔黄腻。
【加减】如见口中黏腻,院痞,苔腻者,加薏苡仁300克,荷叶150克。
【附记】引自汪文娟《中医膏方指南》。屡用效佳。要注意一
年四季气候变化,适时调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养其生,有利于康复。
51.一贯煎膏
【组成】北沙参90克,麦门冬90克,当归身90克,生地黄300克,枸杞子150克,川楝子45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泄汁去渣,合并法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200克收膏即成。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一匙,每日服3次,开水冲服。
【功能】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气滞不运,胸脘胁痛,吞酸吐苦,疝气瘕紧,脉反细弱或虚弦,吞无律液,咽吸干燥。
【附记】引自《重庆市中药成方制剂标准》(草案)。屡用效佳。有停痰积饮的患者慎用。
52.二莲片
【组成】独脚莲《又称独角莲)1000克,地苦胆2000克,朱砂莲8000克,滑石粉适量。
【制法】片剂。将地苦胆洗净切片,烘干粉碎,过100目筛备用。独角莲、朱砂莲洗净后切片,加水过药面约2寸,煎煮2次,第一次煮沸2小时,第二次煮1小时,纱布过滤,合并滤液,加热浓缩至稠膏状。加入细粉混匀,烘干,粉碎后过80目筛,以50%~60%乙醇按湿法制粒。烘干,将干颗粒通过14~18目筛,再用80目筛筛去细粉加入5%滑石粉,拌匀后压片。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片,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消炎缓痛。
【主治】目痛,胃炎。
【附记】引自《贵州农村中草药制剂》。屡用效佳。
53.十昧砂仁散
【组成】砂仁30克,肉桂15,红花25克,阿魏25克,荜芨30克,干姜15克,紫硇砂6克,属胡椒15克,寒水石50克,光明盐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2.5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健胃除湿。
【主治】胸胃虚寒所致之院腹疼痛,饮食不消,慢性胃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54.十香止痛丸
【组成】香附(陪制)400克,檀香、木香、降看、乳香《醋制)各100克,香木橡200克,零酸草、香排草、丁香、沉香、砂仁各25克,乌药、厚朴(姜制)各200克,高良姜15克,五灵脂(醋制)200克,蒲黄100克,延胡索(醋炙)、熟大黄各200克。
【制法】蜜丸。以上十八味共研细末,和匀过筛,炼蜜(1:1.3)为丸,每丸重2.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解郁、散寒止痛。
【主治】气滞胁胀,胃脘刺痛,肚腹隐痛,喜按喜暖,得热减。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天津达仁章制药厂)。屡用效佳。因热所致疼痛显服,孕妇忌服。
55.十香胃痛丸
【组或】丁香、小茴香、肉豆戴、草豆蔻各30克,砂仁、高良姜各20克,吴茱萸、白胡椒各15克,制香附50克,厚朴、三棱、获术各10克,延胡索40克。
【制法】水丸。以上十三味,共研细末,和匀,过筛,水泛为丸,如栖稠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约20粒),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散寒、止痛。
【主治】气郁胃寒所致之胃脘刺痛,胀满气逆,哨杂恶心,脘腹冷痛,喜按喜暖,得热痛减。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因热引起的疼痛忌服。
56.木香分气丸
【组成】木香、山楂(炒)、枳实、甘草、白术(麸炒)、陈皮、甘松各200克,白豆蔑、檀香、丁香、砂仁、藿香各50克,槟榔100克,厚朴(姜炙)、莪术(醋炙)、香附(醋炙)各400克。
【制法】水丸。以上十六味,共研细末,和匀,过筛,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顺气止呕、宽胸消胀。
【主治】由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所致之胸膈痞闷,两胁胀痛,胃脘刺痛,倒饱嘈杂,呕吐恶心,嗳气吞服,气走旁络(岔气疼痛)。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忌食生冷油腻,年老体弱者慎用。
57.止痛散(一)
【组成】元胡100克,白芷5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主治】胃痛、胸胁痛、头痛、痛经等。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58.平肝丸
【组成】当归、白芍、木香、枳壳(去心。麸炒)、菜菔子(炒)、川芎、青皮(醋炙)、乳香(醋炙)、白芥子(炒)、砂仁各250克,玄参(去节)、香附(醋炙)、生地黄、延胡索(醋炙)各500克,条黄芩、栀子(姜水炙)、枯梗、陈皮各375克,赭石(煅,醋淬)、生赭石各1250克。
【制法】蜜丸。以上二十味,共研细末,和匀,过筛,炼蜜(1:1)为丸。每丸重7.5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4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衍郁平肝、和胃止痛。
【主治】由肝胃不和、气郁结滞所致之胸膈满闷,两胁胀痛,倒饱嘈杂,嗳气吞服,胃脘刺痛,气窜抽病,饮食无味,头晕耳鸣。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59.四逆散
【组成】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炙)各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泡或炖服,取汤服。
【功能】疏肝理脾。
【主治】因热厥手足不温,胸胁痞满,下痢,腰痛以及肝胃不和所致之胃痛,腹痛。可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病,胃黏膜异型增生,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胆石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等病症。
【附记】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屡用效佳。
60.朴沉化郁丸
【组成】香附(醋制)300克,陈皮200克,厚朴(制)150克,枳壳(麸炒)100克,豆蔻70克,沉香70克,木香70克,砂仁70克,青皮(醋制)70克,柴胡70克,延胡索(醋制)70克,甘草70克,丁香70克,檀香70克,莪术(醋制)50克,高良姜50克,片姜黄30克,肉桂30克。
【制法】蜜丸。以上十八味,共研细来,和匀,过筛,炼蜜(1:1.3)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顺气化郁、开胃消沛。
【主治】由寒凝气滞所致胸腹胀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停食停水,气滞郁闷,胃脘刺痛,吐酸打嘱等。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61.沉香化气丸
【组成】香附(醋制)50克,沉香25克,木香50克,陈皮50克,广藿香100克,砂仁50克,神曲(炒)100克,麦芽(炒)100克,莪术(醋制)100克,甘草50克。
【制法】水丸。以上十味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水泛为丸,如格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一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宽中降气、行滞消积。
【主治】肝胃气滞,脘腹胀痛,胸膈痞满,不思饮食,嗳气泛酸。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孕妇及气虚体病者慎用。
62.沉香化滞丸
【组成】大黄150克,香附(醋制)50克,沉香10克,牵牛子(炒)30克,枳壳(麸炒)50克,厚朴50克,陈皮50克,枳实(麸炒)30克,青皮(醋制)20克,砂仁5克,山楂50克,莪术(醋制)50克,五灵脂(醋制)30克,三棱(醋制)20克。
【制法】水丸。以上十四味,共研细末,和匀,过筛,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取,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化滞、消食健脾。
【主治】胸膈胀满,消化不良,胃中嘈杂,腹胀肚痛。
【附记】引自明代龚延贤《万病回春》,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63.沉香散
【组成】沉香200克,木香200克,柴胡100克,厚朴(制)100克,白豆蔻100克,砂仁100克,都金100克,防风400克,葛根400克,乌药400克,枳壳(麸炒)400克,陈皮400克,桔梗400克,槟榔400克,麦芽(炒)400克,谷芽(炒)400克,前胡400克,青皮(麸炒)400克,白正400克,檀香300克,降香300克,芜活300克,土藿香300克,甘草150克。
【制法】散剂。以上二十四味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过100目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2次,用开水冲服,
【功能】硫表化滞、舒肝和胃。
【主治】因肝胃气滞引起的胸闷脘胀,胁肋作痛,吞服呕吐。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64.沉香舒郁丸
【组成】沉香100克,木香120克,陈皮100克,枳壳(麸炒)70克,香附(醋)40克,青皮(醋制)40克,柴胡40克,厚朴(姜制)100克,豆蔻80克,砂仁80克,廷胡索(醋制)40克,片姜黄30克,甘草30克。
【制法】蜜丸。以上十三味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篇,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取,每次股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气、化郁、止痛。
【主治】由肝郁、胃肠气滞所致之脘腹胀满,胃脘疼痛,消化不良,呕吐呃逆,食欲不振,郁闷不舒等症。
【附记】引白《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65.良附丸(二)
【组成】高良姜500克,香附(醋制)500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九,如稻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由中气虚寒、气血俱虚所致脘腹疼痛,胸膈张满,肝郁气满,行经腹痛,喜温喜按,虚劳心悸,面色无华等症。可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病,胃肠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痛经等属气滞血凝者。
【附记】引自清代《良方集胶》。屡用效佳。
66.定痛五香散(二)
【组成】木香、郁金、延胡索(醋炙)、水红花子、香附《醋炙》、牙皂(炒黑)各60克。
【制法】散剂。以上六味药共研极细未,和匀,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口豚。每次服4.5~6克,日服1~2次,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能】理气、消瘀、止痛。
【主治】由寒湿内停引起的气滞血瘀,胸胁胀闷,肝胃疼痛等症。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屡用效佳。孕妇忌服。
67.洁白丸
【组成】诃子(煨)370克,寒水石(平制)210克,五灵脂膏178克,翼首草85克,土木香、石榴子、木瓜各26克,丁香20克,沉香19克,石灰华、肉豆蔻、草豆蔻、草果仁各13克,红花6克。
【制法】水蜜丸。以上十四味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炼骤水各半泛为丸,每丸重0.8克,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2~3次,嚼碎吞服。
【功能】健脾和胃、止痛止吐、分清降浊。
【主治】胸腹胀满,胃脘作痛,消化不良,呕逆泄泻,小便不利。
【附记】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屡用效佳。
68.活肾散
【组成】红花、公丁香、五灵脂、木香、白胡椒、枳壳各30克,雄黄、巴豆霜各10克。
【制法】散剂。以上八昧药,共研极细未,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散寒止痛、舒气导滞。
【主治】胸膈胀满,胃寒作痛,呕吐嘈杂,不思饮食,大便砼结。
【附记】引自《实用中成药手册》。屡用效佳。孕妇忌服,服药后1小时内不宜饮水。
69.宽中老蔻丸
【组成】白豆蔻200克,肉挂300克,公丁香100克,当归、山楂(炒)、陈皮各150克,菜腹子(炒)200克,木香100克,厚朴(姜制)200克,牵牛子(炒)300克,砂仁100克,莪术(醋制)200克,要半夏150克,三棱(醋制)200克,枳壳(炒)、草果仁(炒)各150克,槟榔(炒)200克,川芎100克,六曲(炒)、白术(炒)、大黄(炒)各200克,乌药150克,甘草100克,青皮(炒)150克。
【制法】蜜丸。以上二十四味药,共研细末,过80~100目筛,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气开胃、化瘀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胃寒腹痛,两胁胀满,消化不良。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0.调气丸
【组成】苍术(米泔水制)、木香、香附(醋炒)、陈皮、枳实(麸炒)、甘草、槟榔各50克,白术(麸炒)、厚朴(姜制)、砂仁、茯苓、山楂(炭)各100克,莱菔子(炒)20克,山楂(炒)100克。
【制法】水丸。以上十四味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4.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调气止痛、健胃消食。
【主治】气逆不顺,停食,停水,目脘疼痛,嗳气吞服,膨闷胀饱,便泻,痢疾等症。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忌食辛辣、生冷、油腻之物,孕妇忌服。
71.健胃散
【组成】海螵鞘、川贝母、砂仁、丁香、木香各30克,肉桂、甘草各15克。
【制法】散剂。以上七味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解郁止疼健胃。
【主治】两胁张满,胃脘刺痛,呕逆嘈杂,嗳气吞服。可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2.健胃舒肝散
【组成】石榴240克,肉桂(去粗皮)27克,豆蔻120克,野猪粪(炭)300克,诃子(去皮)120克,
荜茇60克,玫瑰花、地梢瓜各150克,光明盐90克,熊胆30克。
【制法】散剂。以上十味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胶,每次服1.5~3克,每日股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健同舒肝。
【主治】脘服胀痛,泛酸嗳气,食欲不振,寒热互结,慢性胃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3.黑白十味散
【组成】
荜茇、诃子各10克,牛胆粉、制木鳖子各25克,石榴、益智仁、光明盐各15克,野猪粪炭65克,连翘10克,肉桂5克。
【制法】散剂。以上十味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健胃、制酸消食。
【主治】胃脘疼痛,宿食不消,胸隔痞满,嗳气吞服,寒结腹痛,否淡苔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74.舒肝理气丸
【组成】厚朴、川芎、豆蔻、枳实、沉香、丹皮、白芍、柴胡、陈皮、砂仁、元胡、木香、香附各50克,片姜黄19克,甘草36克。
【制法】蜜丸。以上十五味药,共研细末,过80~100目筛,
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治】由肝气郁结引起的两胁胀痛,胃脘刺痛,呕逆嘈杂,
嗳气吞服,舌淡苔白,脉弦。可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演疡,消
化不良和慢性肝炎肝区痛。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总食生冷、油腻之物,孕妇忌服。
75.温胃膏
【组成】高良姜、白芥子、细辛、延胡索各30克。
【制法】膏药。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药末30克,以生姜汁适量调和成糊状,分敷两足心涌泉穴和中脘穴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同时配合本散内服,每次服5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寒性目脘痛。
【附记】引自程屑棠《足底疗法治百病》笔者经验方。多年应用,内外并治,效果甚住。
76.胃痛散(八)
【组成】煅牡蛎60克,制香附30克,炒元胡15克,炒九香虫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匆泄气。
【用法】口服。每次取1.5~3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舒肝和胃、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痛,时痛时止,嗳气吞服,或胸腹胀满等症。
【加减】挟食滞,加神曲、鸡内金各15克;寒凝,加高良姜30克:胃酸过多,加乌贼骨、瓦楞子(缴)各9克。
【附记】引自程爵实《秘方求真》笔者经验方。据临床观察,本方用治胃脘痛,尤其是肝气犯胃型胃痛(俗名胃气痛),疗效满意。三十五年来,本人治验甚多,对于肝气犯臂所致之胃脘痛,若痛时服之,每有“立刻止痛”之效。若复发,用本方治之,同样有效。而且复发3次,3次痛止者,多获痊愈或延长复发时间。用于其他类型胃脘痛,亦有较好的止痛效果。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及辛辣之物,应保持心情舒畅。
77.加味良附散
【组成】制香附、高良姜、乌贼骨各30克,姜半夏9克,元胡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
【用法】口取,每次服3~5克,每日服3次,于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功能】殖肝解郁、温中散寒、制酸止痛。
【主治】胃脘痛,隐痛,或胀痛,嗳气吞服,喜按喜温,或通饥饿,情绪变化,或章冷,或食生冷之物则痛加剧,否苔薄白,脉沉迟或迟弦。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而证属寒性或虚寒性和肝气犯胃型者。
【附记】引自程爵棠《秘方求真》笔者加味方。屡用效佳,总有效率达100%,均有较好的止痛、制酸效果,而且反跳现象少。通过临床反复实践比较,证明疗效较原方为优。
78.止痛散(二)
【组成】生香附30克,广郁金9克,川楝子9克,元胡15克,丹参15克,参三七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5~10克,一日服3次,以白酒或温开水送服。必要时,若随症加用一、二味对证之品,煎水送服,则奏效尤捷。
【功能】疏肝理气、活血散赛、通络止痛。
【主治】因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证,如头痛、罚脘痛、腰腿痛、腹痛、胸胁痛、腰痛、肌肉痛、病经、疝气痛等均适用之。
【附记】引自程附棠《秘方求真》笔者验方。用本方治疗上述诸痛症,治验甚多,疗效显著,止痛有效率达100%,若痛时服之,多有“立刻止痛”之效。一般连用1~3次,最多5次,其痛必止。
79.橄回散
【组成】胡椒粉、辣椒子、小茴香、生姜粉各等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粉,贮瓶备用,匆泄气。
【用法】口服。每次服1克,一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外用:每取适量,以生姜汁或白酒调敷痛处。
【功能】温中散寒、止痛止泄。
【主治】寒性胃脘痛,脐腹痛,泄泻,风寒感冒,咳嗽,哮
喘,寒性痛经,寒性小腹痛等病症。
【附记】引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江克明方。临床屡用,均有特放。
80.四味胃痛散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组成】制香附30克,延胡索30克,砂仁15克,佛手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5克,日服2或3次,开水冲服。
【功能理气止痛。
【主治】肝胃气痛(胃气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笔者祖传秘方。临床验证。止痛效甚佳。
81。五灵散
【组或】五灵脂30克,木香30克,廷胡索30克,蒲黄15克,佛手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5克,日服2或3次,开水冲服。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治】由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痛、痛经及肤打损伤等痛证。
【附记】引自程爵菜《单方验方治百病》笔者师投秘方。临床验证效佳。
82.贴敷手心膏
【组成】胡椒25粒,丁香20粒,广木香6克,广丹6克,生明矾15克,食盐5克,米醋适量。
【制法】膏药。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加米醋适量调和成糊状备用。
【用法】外用。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神阙穴,包扎固定(上盖敷料,胶布固定),以两手掌相合放于阴部,覆被顾卧,取微汗出即愈。每日换药1次,中病即止。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
【附记】引自程爵棠《手部疗法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数药1~2次痛即止。
83.十味胃痛丸
【组成】沉香、降香、檀香、木香、乳香,没药各30克,醋延胡索、川楝子、婆罗子、薤白各100克。
【制法】药汁丸。先将前九味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再取蒋白加水煎煮两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帕为清膏,人上药粉搅匀合而为丸,如桥桐子大,收贮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3~6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顺气散寒、散瘀止痛。
【主治】胃脘痛。
【加减】若泛酸者,加吴茱萸、川黄连、煅牡畅各30克;若痛时喜按者,加党参100克:若大便燥结者,加瓜萎100克。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治愈率达100%。
84.香砂六君子丸
【组成】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半夏9克,香附(或改用木香)6克,砂仁6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过筛,水泛为丸,如船桐子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一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健神益气、理气畅中。
【主治】脾胃气虚,寒湿滞于中他,脘液胀满,疼痛,纳呆嗳气,呕吐泄泻,舌苔白腻。可用于胃脘痛,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功能亲乱,因扭转等病症。
【加减】若胃痛甚者,加吴茱萸、高良姜;寒湿甚,加肉桂、干姜:泛酸者,加煅瓦楞、海螺纳等。
【附记】引自清代汪词庵(医方集解》.屡用神验。
85.新方九痛丸
【组成】白川椒、公丁香、高良姜、广木香、明腰黄、江子仁(即巴豆练取白仁压净油质者)各30克,五灵脂24克,西红花8克。
【制法】酒丸。上药共研极细末,用汾酒泛丸,如绿豆大,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0.3~0.5克,温汾酒一杯送服。
【功能】温中散寒、理气导滞、活血止痛。
【主治】宿年九种胃痛,如刀如锥,纹结胸腹肠胃之证,无不神应。
【附记】引自近代张山雷《疡科纲要》,定痛极验,重者不过三服,有年久善,可划根株。若服药后,泄一、二次,饮冷粥汤一、二口即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极目新闻通讯员吴巧吴萍 因听信邻居说的“喝酒能扩张血管、帮助降压”的偏方,患有高血压的孙爹爹(化姓)最近几个月...
365建站 1、痛风患者不宜饮用啤酒。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类化合物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尿酸增多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发生痛风...
1、服药者不宜饮用啤酒。 因啤酒可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副作用,既增加酸度也影响药物的分解和吸收,影响药物疗效...
有粉丝问,我就来简单说说三阴三阳之间的关系。想象一下,三阳就像是一个蒸锅:锅盖是太阳,它负责防御,像锅盖一样盖...
滑稽人办滑稽事儿, 有些人的想法真是奇葩,敢于明目张胆的弄虚作假, 其言辞还咄咄逼人, 近日,东莞街头就有位女车主...